当前位置:女婿小说>历史军事>明月东升> 第三十八章 营口小镇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八章 营口小镇(1 / 2)

明月东升 第三十八章 营口小镇

辽东总兵官苏翎自即将成立的商务局中出来。在返回总兵府的途中。便派人传令。召集赵毅成、李永芳、钟维泽到总兵府议事。

将胡世云、严正安安置妥当。算是去了苏翎心头一件要事。辽阳、海州一带。对民事、商事的处置要远远落后于镇江堡与金州、复州、盖州。一来这里算是前线。尽管不断有消息传来。那努尔哈赤内部纷争有逐渐加剧之势。但毕竟八旗兵马的主力仍在。难说什么时候便会再犯辽阳;二来。辽阳、海州一带的百姓。经数月前的一逃。留下的不到三成。加上陆续返回的。顶多只有原来的一半人口。

辽阳城城里城外。兵马人数远远多于百姓人口数。闲置的土地比比皆是。不光是城内有大量空闲的屋舍。那城外四周的村子里。也余下大量的乡间农舍。

苏翎仅仅是做到利用骑兵小队除外巡视的机会。将这些空置的农舍封存。并指定两户人家予以看护。不至于被人拆了当柴烧。在乡下。就算是一块门板。也是有人会偷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之说。只是传说而已。只要有贫困存在。这等贪小便宜的事情。绝不会消失。对此。苏翎倒也非常理解。那些空闲了数月还未有人返回的。便令那两户人家捡还能用的部分家什分给村民当然。也吩咐过留下诸如床炕一类的必备家什。总不能连房梁也给拆了去。日后这些房舍还有用处的。

至于土地。倒没人拿地走。这一年的收成已近结束。就算有人想占。此时也没法耕种。这些都为苏翎下一部将辽阳掌控在手中积累下来。

至于海州一带。倒是民比军多。郝老六的太平哨营如今也扩展到一万左右人马。一半在城内。一半在城外扎营。但就是算上驻扎在海州城中那五千人马。海州城也是显得宽敞。绰绰有余。

海州、盖州。一向被誉为辽东的粮仓。土地平旷。三岔河的支流、清河以及自千山山脉的群山之中流淌出来的数条小河。在两州境内交错而布。水源及其充沛。这使得仅海州一地地田亩数。便大大高于辽阳城外的数目。当然。如今也因逃亡者众而空余大半。

若要看辽东大户世家到底侵占、买卖或是别的什么手段积攒下多少土地。如今可是一目了然。逃亡者中。大户世家或许占的比例不算高。但这遗弃的土地可比那些一般辽东百姓要多得多。至于那些为其农庄耕种的家仆或是佃户们。也被带走大半。在当今的大明朝。这些人口。可也算作是能够带走的一部分财产。许还算是有点良心。毕竟这心还是向着大明朝。没有生出归降建奴地心思。与金州卫、复州卫等的大户世家一样。这逃亡的去处。一部分是过海赴山东登州。一部分则乘船直奔天津。还有不少是直接奔往广宁一带。这些大户可不像一般百姓只是逃命而已。大多是投亲靠友地选择方向。毕竟海州一带能够提前得知八旗兵临近的消息。时间上要充裕一些。这导致返回的大户世家。可是不多。

当然。那期间郝老六按苏翎交代的。又对这一带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清理。那些提前打出归降旗号的。一律被杀了个精光。这样一来。海州一带的大户世家所剩无几。再加上那些滞留在广宁一带的百姓也得到辽东巡抚王化贞地安置。使得海州城内城外。也几乎便是辽阳的翻版。唯一多地。便是仍然聚集在海边等候雇佣的百姓。那可比辽阳城多出数倍来。

这些因素。使得苏翎对辽阳、海州的治理。尽可放缓一步。况且。人口不多而遗留甚多。也使得这近十万留下的百姓不需要太多的赈济。袁大人当初的以工代赈之策。仍然有效。只要海运不停。那些实在无法度日的。也尽可换些吃食。不过。袁大人组建二万多人地运送队伍之后。这些比如。辽阳、海州二城的城墙加固修整。便是仅次于运输粮饷地人数。

另外。在三岔河海边。至海州。再到辽阳之间的道路。也分段进行了平整。这中间除了原有的驿道得到拓宽外。有一百余里的地段。都平整出能并行六辆大车的宽敞道路。且因上回搬运火炮而压出的深深车辙痕迹与尘灰。也让原有的土路。被改成铺满碎石的路面。毕竟整日都有数千人在路上行走。这也是被逼出来的法子。

不过。意外所得。是在三岔河入海处。如今已渐渐成了一个大镇的模样。

往日这里不过是几个相隔数里的小渔村。总计也不过五百多人口。过着半渔半耕的日子。大明朝廷以往就算是有海运。也不会自这里同行。要么是天津至广宁。要么便是山东登州至旅顺。此处除了几片鱼帆。可从未热闹过。

但这一切都随着苏翎的出现而改变。最先不过是为了遮掩那些堆积如山的粮草、军需。一时运不走的。便搭建木棚、草房存储。而那些看守的民夫、士卒。也各自就近搭建起棚子栖身。但随着着军需粮草越来越多。便这简陋的草房、木棚便渐渐延长。直至将几个渔村全都连成一片。而积压的军需粮草越多。看守与运送的人也便越多。这其中多。这吃喝拉撒的。可便有数万人之多。

此时三岔河入海口处的情形。倒于山中女真人或是蒙古人汇聚于马市类似。在大致分划出来的区域内。到处是简易棚屋、帐篷。一早一晚间。缕缕炊烟倒象是一片森林一般。因最初这里只有少部分官兵管带。大部分都是应募而来的民夫。这可是需要自备吃食的。远不像后来组建成专门地运送队伍。一切都有专人管带。是故那些民夫有的是自带干粮。有的却是带了锅盏。将现拿到手。或是提前预支的粮食就地煮食。到后来。大多数人都已来不及自备干粮。需要运送的军需太多。多大数人都得连番往返。于是。民夫们干脆便全都就地砍柴做

人数骤然增多。且大多又需在此吃食住宿。于是。一个小镇的形成。便由多年的渐聚。变为在短短地数月间便形成了。

最初的变化。或许该算是柴草问题。这么多人要烧水做饭。饮水倒不是问题。就靠在河边。怎能不便?但柴草却逐渐被砍光。不到半月。方圆五里之内的灌木、小树。都被砍的一干二净。稍大点的树木。倒没被当柴烧掉。而是被用作搭建木棚、草房了。对于这样的分别。民夫们还是分得十分清楚。这样一来。里地来。可当时又不得不做。袁大人已经给了方便。可不会有人管这柴草的事情。

于是。也不清楚到底是哪一天。一个四十多岁的汉子。不小心被一大捆长枪砸断了左臂。虽有民夫中识点接骨的人看了。当即接上。用块板子夹上。敷药包扎。说是养上几月。便不碍事了。那管事地一瞧。便让他回去。他这个样子。当然不能再做事了。

但那条汉子一听。却嚎啕大哭起来。几乎昏了过去。有那认识的一说。才知此人家中还有老婆孩子七八个。都等着他带粮食回去。如今这么一来。岂不全家人都得饿死?

管事之人也是四十多岁的一位军爷。虽也看着不忍。但却摇头不语。这种事情。可也不是他这样地人能够大发善心的。末了。只在怀中掏出十几文钱。想了片刻。又揣回去一半。剩下的一并丢在那汉子面前。随即转身离去。

围观者倒大半与此人类似。家中可都有老婆孩子等米下锅。见此情景。稍一商议。便一人从自家口袋里抓几把米。到了凑了小半袋。摇摇头各自去了。那汉子抹抹眼泪。冲个人背影磕了几个头。便拎着口袋蹒跚而去。那点米。也就能凑合几日而已。

没过几日。便见那汉子一汉子吊着左手。只用右手掌着把手。另一边则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女人。两夫妻便在一左一右推着。前面是几个半大的孩子用几条绳索拉着。车上的柴草。估摸着也有数百斤吧。待停下。那汉子便招呼着老婆孩子。给前日那几位发了善心的人一人抱去一捆柴火。这便去了一半。剩下的。便堆在一边。很快。便有人上来询问。那汉子也不言语。倒是那女人开口。直说换米。多少随意。于是。这次又换回小口袋米来。多数人也就是抓上几把米。换来做几顿饭地柴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女婿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