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女婿小说>玄幻奇幻>梦绕三国> 赵云的可贵之处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赵云的可贵之处(2 / 2)

实际上,在汉末三国时代,社会观念并非如小说作者那样道学,寡妇改嫁是常有的事,娶同姓寡嫂寡媳者大有人在。刘备入蜀后,因孙夫人还吴续娶的吴懿之妹,原是益州旧主刘焉之子刘瑁之妻,刘瑁死后寡居,成了刘备的吴夫人,后为吴皇后。论姓氏,同姓刘,论辈份,刘备与刘瑁是同辈。孙权的徐夫人,原是其父孙坚亲妹的孙女儿,也即孙权的表侄女,起初嫁给同郡的陆尚,陆尚早死,孙权把她娶了过来,不怕别人笑话,只是近亲结婚,按现代科学是不合适的。再有,袁曹官渡之战后,曹丕乘乱纳的甄氏,本是袁绍的媳妇,也是个寡妇。曹操对此也表赞同,称“真吾媳妇也”。三个皇帝带头娶了三个寡妇,赵云娶个寡妇本算不了什么,不存在樊氏失节不失节的问题,关键是赵范不是出于真心。《三国演义》强加给赵云的前两条理由,既不符合赵云的本意,又有损赵云的形象,实在是败笔。

《三国演义》第39回“博望坡军师初用兵”,写孔明初出茅庐用计大败夏侯忄享和于禁,写张飞杀了夏侯兰,这都是小说家虚构笔法,那时孔明还没有出山,打夏侯忄享是刘备的事,而夏侯兰则是被赵云生擒的。那个夏侯兰与赵云是“总角之交”,从小相识,赵云禀过刘备,免了夏侯兰一死,但没有放在自己手下使用,而是举荐他做了“军正”(军中法官)。因为赵云知道夏侯兰对法律很有研究。赵云这样做,既尽了自幼相识之情,又避免了旁人生疑之嫌,用心很是良苦,亦见其处事谨慎、思虑周祥之处。

大处着眼秉公直言

赵云在一些问题上既很细心,又很有原则,能从大处着眼,提出自己的看法、建议,那怕得罪刘备也不避嫌隙。公元214年刘备攻取成都得到益州后,不少人建议将成都住宅和城外园地桑田分赐有功将士,独赵云表示反对。他说:从前霍去病因为匈奴未灭,不考虑自己的家,现在国贼曹操尚在,比匈奴有过之而无不及,怎么可以贪求起安逸来?须待天下都定,各返桑梓,归耕本土,乃才合适。况且益州人民初罹兵革之难,饱受苦痛,应该把田宅全部归还他们,使他们安居乐业,然后再向他们征取役赋,这才会使老百姓心悦诚服。赵云这番话说得合情合理,他这种从大处着眼的亮堂心理,跟那些以功臣自居认为老子出生入死打下江山享受享受有何不可者,相去何止十万八千里!

赵云这个意见无疑对安定益州有利,刘备当即加以采纳。但在伐吴问题上,赵云提出谏阻后非胆没有被采纳,而且受到了冷落。

关羽失荆州后,刘备一即帝位就要大兴倾国之兵东下伐吴,夺回荆州,同时为关羽报仇。史载群臣多谏,但具体讲了哪些话缺乏记载,语焉不详,只有赵云的话完整保留了下来。当时赵云向刘备苦谏道:“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如先灭了魏,孙权自然会归服。现在曹操虽死,曹丕则己篡汉自立,这正是顺应人心图取关中的时候,应当占据黄河、渭水上流险要之地以讨凶逆,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义士一定会起来响应,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将魏放在一边而跟东吴交战,如果一交战,不会马上解决,只会对曹魏有利。”赵云这番分析十分中肯、十分深刻,直截了当批评刘备战略目标不当,话是很重的,这要有胆气。从这段话里,可看出赵云也不是反对夺回荆州,只是个时机问题。他说先灭魏,孙权自会归服,就包含有这个意思。但刘备当时只想到荆州对于实现隆中决策的重要性,再加上年岁已高,时不待我,有一种紧迫感,所以执意要伐吴,赵云的话没有起到作用,相反,倒使刘备对赵云生出疑心,有所戒备。伐吴这样重大的战事,刘备竟没让赵云参加,把他留在了江州。其实,赵云对刘备一直耿耿忠诚,他敢于直谏,实际正是忠心为国、期望刘备一统天下的表现。当刘备伐吴失利的消息传来,赵云迅即率兵赶来救援,及到永安,吴兵已退,刘备已安身无恙,赵云才落下心来。

刘备对赵云,一向原是很信任的,十分赏识他的忠心和胆大心细的作为。长坂坡落败时,众人失散,赵云因救护阿斗母子,未及与刘备会聚,有人向刘备报告说:赵云向北投奔曹操去了。刘备不信,坚定地说:“子龙不会弃我走的。”平定汉中时,赵云配合黄忠劫取曹操军粮,陷入敌阵,曹兵大举进攻,而赵云当时只带了数十骑,情况危急,赵云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优兵,回头退走,赵云营中擂鼓震天,向曹军弓弩齐发,曹军以为伏兵杀来,大为惊骇,自相践踏,掉进汉水中死了不少。次日一早,刘备到赵云营寨四下一察看,不禁称赞道:“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军中于是传为美谈,给赵云起了个虎威将军的绰号。

赵云的才识不凡,按理是可以担当大任的,但刘备没有充分发挥他的作用。起初只是个“主骑”,长坂之战后升为牙门将军,入川时平定郡县有功,也只是个翊军将军。翊是辅助之意,翊军将军并非主将名号。刘备称帝时,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并封为前、后、左、右将军,而赵云未晋升,跟他们不属同列。到刘禅即帝位那年,赵云才被封为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亭侯是侯中地位最小的。陈寿作《三国志》,将赵云写在四人之后,定名为《关张马黄赵传》。《三国演义》可能就是据此把他们五人称为刘备手下的“五虎将”的,并将赵云提到马超之前,这是合乎赵云的实际的。有的论者认为赵云未能与关张马黄同列,是因为他只是马军卫队长出身,是讲究门阀、论资排辈的意识抑屈了人才,这有一定道理。恐怕主要还是个识人不够的问题,与未能让其担当重任有关。比如让赵云与关羽一起守荆州,赵云的作用会更好发挥。如果这样,荆州很可能不会失掉。

在对赵云的使用上,诸葛亮也存在一定问题。公元228年春首次北伐时,诸葛亮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让赵云、邓芝率少数兵马由斜谷(今陕西县西南)佯攻眉城(今西安以西的眉县),虚张声势;而自己率大军进攻祁山(今甘肃西和县西北),用马谡为先锋。本来由斜谷入关中路近,眉城就在西安不远处,曹军在这一带的防守较强,而出祁山去甘肃西境,曹军防守较弱。孔明是想攻下甘肃天水一带再折向关中,来个大迂回,出其不意,由陇西直捣长安。魏国以为蜀兵主力在斜谷,主将曹真亲统大军迎截,敌强我弱,赵云、邓芝无法前进。而祁山一路主力,起初虽然连拔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但由于马谡失街亭,影响全局,导致首次北伐失利。赵云、邓芝虽然无功而返,但部队丝毫未受损失。

赵云于蜀后主建兴七年(公元229年)病故(其生年不详),蜀后主追谥他为顺平侯。关、张、马、黄等身后也都被追谥,赵云的在天之灵才得以他们同列。后主在追谥赵云的诏书中专门提及他幼小时赵云救护之功,阿斗对这点算是没有糊涂。

陈寿《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的记述很简略,幸赖裴松之的注引录了《(赵)云别传》一书的不少内容,使我们得以对赵云有比较多的了解。从裴松之为《三国志》注引的史料看,魏晋间三国人物单独作传的,除了写曹操的别传《曹瞒传》外,记述较详的恐怕就只有《(赵)云别传》了。这可以看作古人对赵云仰慕的历史佐证。

(说明:本文史实主要依据《三国志》及《云别传》)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女婿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