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女婿小说>都市言情>红色资本家> 第二十章 再建工厂 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章 再建工厂 二(2 / 2)

从日本学习裁缝回来的潘礼、潘伯良两人,在高第街开设专做洋服的元发店,由于手工精致,大受顾客欢迎,“洋服状元”的外号,红透了半边天,许多经营洋服的店铺,也纷纷搬到街内,想沾一点“洋服状元”的光。民国以后,经营洋服的店铺愈来愈多,生意大大胜于唐装。不独服装如此,衣食住行各种日用商品,只要有“来路货”(洋货)进来,几乎都会压倒国货。在洋货的冲击下,国货节节退却。

民国初年有一首竹枝词,生动地反映了市场的变化:“土布人家有织梭,女工岁月讵蹉跎;年来一事尤堪慰,丝袜通行国货多。”还加了一道注释:“丝袜本始西洋,粤人多喜丝袜,近日省垣丝袜厂纷起,半是女工。女子职业有当焉。”头脑灵活的广州商人利用洋人的技术,通过模仿洋货款式,为国货打开一条出路。这与19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高第街小商贩自己缝制“港式服装”销售的情形,十分相似。

唐装生意也不是死路一条,他们在国内市场斗不过洋货,就把唐装卖到海外去。中国人喜欢洋货,洋人却喜欢中国货。这种“隔篱饭香”的现象,在民初的竹枝词中也有反映:“东方人好饰西方,绸缎绫罗似滞场。厌旧喜新同一慨(概),美洲士女又唐装。”注释有云:“美洲士女好玩麻雀,在家又好穿中国服装,广州西关新衣店办此货出口者颇兴旺。”

一些原本经营国货的商店,为了自救,也开始兼营洋货了。像著名的九同章,原来在惠爱路,以经营绸缎为主。清末有那么一阵子,服装流行以蚕丝绵为芯,绸缎为表的丝棉衣,同九章的牌子愈做愈响,但民国初年,随着洋服大兴,绸缎式微,九同章的生意一落千丈,几乎濒临倒闭。后来,几位归侨把店承顶下来,迁到高第街,除绸缎外也兼营洋服和礼服出租,直接移植国外百货公司的经营手法,比如把传统的百子柜改成玻璃饰柜,在店门口安排迎宾导购员,用印有广告宣传资料的纸袋给顾客装商品,还在店里搞酬宾抽奖活动,才把这家老字号,从病榻上起死回生。

大百货公司的出现,是辛亥革命前后商界发生的一场革命性变化,堪称不同世代的分水岭。1914年,澳洲华侨马应彪投资港币100万元,在长堤开办先施公司环球货品粤行,附设了化妆品、汽水、服装、鞋帽等十个加工厂,这是广州规模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它首创的不二价的营销方式,对百货零售业影响巨大。以前栏口、商铺买卖,都是可以讨价还价的,卖手“喊冷”(喊价),买家还价,你压一毫,我杀五仙,直到卖手认为价钱合适时,一声“杀你”,便算成交。卖家本事大小,全看他喊价的技巧。但先施公司实行明码实价,令顾客感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女婿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