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女婿小说>科幻悬疑>七修类稿> 卷十国事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十国事类(2 / 2)

《太祖本纪》与各书云:太祖初至濠,寓滁阳王郭子兴麾下。时徐寇有彭、赵二人为元军所败,率败卒入濠。濠帅又有俞、鲁、潘、孙四人,皆为彭、赵所屈,然俱与赵厚也,独郭则与彭合。四人恃赵,擒王囚之,太祖闻之,挺身率众劫王出。请书皆不书彭、赵之名,盖彭名早住,赵名均用,赵称勇义王,彭称鲁淮王。后彭为赵并,赵杀毛贵,据有益都,不久,复为毛党杀之。

君知天象

洪熙间星变,上召辅臣问知否,俱对不知。上曰:“天命之矣!”叹息而起。明日,召杨士奇、蹇义喻曰:“二十年为谗间,心甚艰危。赖皇考仁明,得至今日。吾去世后,谁复知吾三人者?”逾月晏驾。成化间星变,亦召辅臣问识否,对以“国家有禁,不知”。上曰:“禁外人,大臣岂可不知?”据是,则本朝人君,必皆习知天象。

二十四王

太祖二十四子,生母五人:长懿文太子标;第二秦愍王樉,封西安;第三晋恭王,封太原;第四燕王棣,原封北平,今入继大统;第五周王橚,封开封,高后所生也。第六楚王桢,封武昌;第七齐王榑,封青州,废;第八潭王梓;第九鲁荒王檀,封兖州;第十蜀王椿,封成都;第十二代王桂,封大同;第十八谷王橞,封宣府;第二十二唐王柽,封南阳;第二十三郢王栋,封安陆,绝;第二十四伊士彝,封洛阳,皇妃所生也;第十一湘献王柏,封荆州;第十三肃王楧,封甘肃;第十九韩王松,封安东;第二十二沈王模,封潞州,皇贵妃所生也;第十四辽王植,封荆州;第十五庆王旃,封宁夏;第十七岷王楩,封宝庆,皇贵人所生也;第十六宁王权,封大宁,迁江西,今绝;第二十一安王楹,封安州,皇美人所生也。右天潢玉牒之数人,予得于顾尚书者。今鲁府所刻玉牒,又以高后止生成祖与周王,因其不同,故录出之。

朱亮祖

永嘉侯朱亮祖,《功臣录》以其在广东所为不法,番禺知县上其事,上以功臣,但罢职,居江宁县,后为病卒。子暹,先父卒。《御制文集》则曰:“使镇岭南,擅权贪取,归不服责,朕怒而鞭之。不期父子惧亡,就葬已责之地。”观此一事,则《录》有不实者矣。

天子动与天台

尝闻南京国子监将成,高祖空中望之曰:“似蜈蚣形。”他日,奏监中多蜈蚣,不可居。遂命左首山可唤为鸡鸣,必能食蜈蚣也。已而果无。又尝命刘三吾图所居山水来看,图上,太祖笑曰:“何用许多,但突兀处俱以笔抹之。”无何,其山一夕为雷所震,突兀处悉平如前。毛老人使为土地,遂至今无鼠。真可为动与天合也。此与光武之冰合,宋祖命王审琦饮酒一同,是知创业之君非常也。

太祖义子

闻太祖初取天下,有养子十余人,或为其至亲,或因其年稚,或见其幼勇,俱使从其姓名,得其要地,遂使同将官守之。今见于史者,如朱文逊守太平而死,朱文刚守处州而死,朱文进则未见其下落,名特载于《龙飞记略》;朱文忠后复姓为李文忠,乃甥也;朱文辉、朱文英后皆复姓何文辉、沐英,因其幼而抚成者也;朱马儿后亦复姓为徐司马。惟朱文正,《实录》、《功臣录》俱未明白,据朱氏世德碑,乃侄也,世亦以为义子,非也。

神诗

洪武五年,中书右丞建昌王溥遣人奏称:近督取材木于建昌蛇古岩,众见岩上黄衣人歌曰:“龙蟠虎踞势岧峣,赤帝重兴胜六朝。八百年余王气复,重华从此继唐尧。”其声如钟。太祖以为不当信也。呜呼!视天书、封禅者远矣。

黄伯固疏文

闽人黄巩,字伯固,正德己卯为武选郎中。时朝廷有旨南巡,江西宁藩蓄逆已久,上下以为忧也,大臣科道,交章不听。黄以其事出边将江彬之诱,因疏六事,今录其文,不惟见黄之文行真为可传,而武宗一时之事可悉知也。其略曰:

陛下临御以来,祖宗之纪纲法度,一坏于逆瑾,再坏于佞倖,又再坏于边帅之手,至是将荡然无余矣。天下知有权臣而不知有陛下者,宁忤陛下而不敢忤权臣,陛下弗知也。乱本已生,祸变将起,窃恐陛下知之晚矣。试举六事,于今为至急者,为陛下陈之。

其一曰崇正学。尝闻先儒周敦颐有曰: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又曰:吉凶悔吝生乎动,吉一而已,动不可慎乎?故惟圣人为能主静,惟君子为能慎动。仰惟陛下聪明天纵,有古帝王之资,然其所以盘游无度,流连忘返者,无乃动之过乎?论思勤讲之臣,职在格心,于是乎不能辞其责矣。伏望陛下高拱九重,凝神定虑,屏纷华,斥异端,远佞人,招延故老,咨访忠良,可以涵养气质,薰陶德性,而圣学惟新,圣政日举矣。

其二曰通言路。尝闻言路者,国家之命脉也。言路之通塞,国家之治乱系焉。切见近时臣僚奏犊,间或言及时政,往往匿不以闻;其或事关权臣,则又留中不出,而中伤以他事。夫古之明主,导人以言,用其言而显其身;后世则不然,不用其言而反罪焉;今则又不然,不使其以言获罪,而以他事获罪。由是虽有安民长策,谋国至计,无因以达于九重之前;虽有必乱之事,不轨之臣,陛下无由而知之矣,天下焉得而不乱哉!伏望陛下以从善为心,以闻过为喜,如此则忠言日进,聪明日广,虽乱臣贼子亦将有所畏而不敢肆矣。

其三曰正名号。尝闻孔子有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礼乐不兴,刑罚不中,民无所措手足,凡以名不正之故也。陛下近日以来,无故自称为“威武大将军”、“太师镇国公”,远近传闻,莫不惊疑。以陛下聪明智勇,上嘉唐虞,下乐商周,何所不至?顾乃自轻如此,奈宗庙社稷何!夫陛下自称为公,谁则为陛下者?天下不以陛下事陛下,而以公事陛下,天下皆公之臣,而非陛下之臣也。伏望陛下即日削去“镇国公”等名号,以昭上下之分,以明示天下之人,庶几体统以正而朝廷自尊矣。不然,古之天子,亦有号为独夫与欲为匹夫而不可得者,窃为陛下惧焉。

其四曰戒游幸。尝闻大禹曰:“罔游于佚,罔淫于乐。”周公告成王:“毋淫于观、于佚、于游、于田。”《春秋》讥观鱼,终纲目书巡者二十九,皆讥也。陛下始时游戏不出大庭,驰逐止在于南内,论者犹谓不可。既而幸宣府、幸大同、幸太原、幸陕西榆林诸处,所至费财动众,州县骚然,至使民间一夫一妇不能相保。陛下为民父母,何忍使民至此?亏损盛德,贻讥万事,陛下自视为何如主也?近者复有南行巡狩之命,南方之民,争先挈妻子以避去者,流离奔踣,敢怨而不敢言;即今江淮之饥,父子兄弟相食。天时人事如此,以休息爱养,犹恐不支,况又重以蹙之,其何不流而为盗贼,速而为死亡也哉!奸雄窥伺,待时而发,变生在内,则欲归无路;变生在外,则望救无及,陛下斯时悔之晚矣。彼居位大臣,用事中官,亲匿群小,皆欲陛下远出,而后得以擅权自恣,乘机为利也;其不然,则袖手旁观,如秦人视越人,休戚之不相涉也,夫岂有一毫爱陛下之心哉!彼诚爱陛下,独忍使陛下驰逐蒙尘,而莫之救止也?伏望陛下深维往事之非,翻然悔悟,下哀痛罪己之诏,与民更新;罢南巡、撤宣府行宫,示不复出;发内帑以赈江淮之饥,散边军以归卒伍,斥不御之女以各还其家。雪既往之谬举,收既失之人心,如是则尚可为也。

其五曰去小人。尝闻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自古小人用事,未有不亡其国而丧其身者也。谨按今之小人,簸弄威权,贪图富贵者,实繁有徒。至于首开边事,以兵为戏,使陛下劳天下之力,竭四海之财,伤百姓之心,至今纷纷未已者,则江彬之为也。彬本行伍庸流,凶狠傲诞,无人臣礼,臣等但见其有可诛之罪,而不见其有可赏之功。今乃赐以国姓,封以伯爵,托以心腹,付以提督京营之寄,此养乱之道也。彬外挟边帅,内拥兵权,骑虎之势,不乱不止,天下之人切齿唾骂。皆欲食彬之肉;彬不诛,天下之乱必自彬始。陛下亦何惜一彬以谢天下哉?伏望陛下大奋刚乾,将彬下诸廷尉,明正典刑,以为奸邪小人迷乱之戒。

其六曰建储贰。尝闻汉人有言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则天下震动。夫有本而摇,天下犹震,况于无本,其何以安?洪惟陛下春秋渐高,前星未耀,祖宗社稷之托,悬悬于无所于寄;方且远事观游,屡犯不测之区,此必危之道也。陛下徒知收置义子弟,布满左右,独不能豫建亲贤,以承大业,臣以为陛下殆倒置也。伏望陛下早及是时,将近时群臣建储章疏,通共检出,宣示皇帝勋旧及在廷文武大臣,共图大议,即宗室中遴选亲贤一人,养于宫中,以系四海之望;待他日诞生皇子之后,俾其出就外藩。如此则继体有人,国本以固,实宗社无疆之休。惟圣明其留意焉。

车驾员外郎陆震见其疏稿,愿出署名以进。疏既入,自分必死,为书别知友,托以后事及收拾遗文。彬果大怒,欲必置之死,乃下诏狱。延跪五日,杖百余,除名。陆震死,巩体极修羸,幸得苏,以诗遗弟曰:“不用汝谋方至此,须知我道固当然。”可谓万死而不悔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女婿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