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女婿小说>历史军事>覆殷商> 第527章龙渊书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27章龙渊书阁(2 / 2)

他的意见乃是自己提出的,并非聂伤指示。看到自己的宰臣有如此高的政治能力和积极性,聂伤很是欣慰。

当初聂伤不是没想到设立监察机构,只是觉得时机还不成熟。

官府草创时期,大家的心思没有那么多,都在努力工作呢,一伙人不干事,只盯着自己人挑毛病,会影响官员对官府职能认知的。而且官府规模也小,他自觉可以控制腐败,所以没有设立。

现在看来,人手中一旦有了权力和资源,腐化起来非常快,必须及早组建监察机构了。

各部长官对此皆以为然,并且表现的很是忧虑,担心会出现大面积腐败堕落,从而导致整个官僚体制的崩溃。

聂伤却不以为然,心情平静。

腐败虽然可恨,但却是无法避免的,不能因噎废食,也不必太过悲观,中国古代几千年不都这样过来了吗。官员再腐败,官府的运行效率也比贵族分封制高的多。

君臣就在早会上敲定了设立监察机构的决议,具体细节等调查分析完毕再定。

户部中官女秧不在,左官汇报了战后的收支情况和来年预算。财政情况总体良好,粮食稍显紧缺,各项商业盈利颇丰。

吏部将官员选拔、培训、任命、提拔等工作大概汇报了,这些事务都战后急务,聂伤也很了解,便不细问。

刑部工作不再赘述,因为出现了大量逃奴和奴隶伤人事件,别的部门都闲下来了,他们却还是忙的要死。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编制的律法终于得到聂伤批准,很快就能施行。

兵部事务也不多言,多是功赏之事,所有参战军士几乎都升官涨衔了,还有抚恤死伤士卒的工作,也都做完了。

礼部这边,战时和战后急务不多,但其后要开展的工作却极为繁杂。虽无大事难事,却又多又细,还都的聂伤亲自确认,很是费神。

工部这里是大头,从战前到战后,从头到尾一直都事务繁忙。工部官员们计划稍歇几日,然后就响应主君号召,开展工业大a跃a进运动。

未来几年的国际形式会趋于平和,耆国可能不再有征战之事,要集中力量在国内种田。

目前耆国在工业、农业、牧业各个方面,各项技术都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很多技术就差临门一脚了。聂伤也准备投入更多精力在上面,争取能及早突破技术瓶颈,实现技术大爆发。

开完早会,又与几位重臣商议了一会,聂伤喝了两口水,又拿起案上堆了两尺多高的文书开始阅读审批。

造纸术进展虽慢,但技术一直在稳步提高,造出的金纸越来越精良,已经可以用来书写记录了。

纸张优良的性能把甲骨和竹木简秒成了渣,自然而然大受追捧。而且量上来之后,价格降低了许多,对国人也低价销售,普通国民都能承受的起,使得耆国境内开始广泛使用纸张了。

官员们自然也想用纸张代替笨重的竹木简,但聂伤出于长期保存信息的考虑,决定重要文档还是用竹木简刻写。

纸什么都好,唯一的缺点就是不耐保存。

想要将这个时代的痕迹留在历史长河里,纸是靠不住的,只有竹木简才能做到。甚至有些异常重要的信息,聂伤还打算继续刻在甲骨上,铸在金器上,确保信息不遗失。

所以,官府公文中,重要的公文都必须使用竹木简,其他才可以用金纸书写。

随着官员们的政务经验越来越丰富,各种规则也越来越完善,各个部门的职权不断明晰,官僚系统运转的越发顺畅了。

特别是文案工作,在聂伤的指导下,官府建立起了相关的文案机构,各部门也都有专门的文案室和文案人员,各种条例办法也在逐步施行,已经较为完备了。

聂伤对此方面不是很了解,新建的文档机构也许比不上后世,但在这个时代,却是破天荒的、独一无二的存在。

且不论耆国先进的政权结构,光是一个文案机构,就让耆国领先一大步。缺少这个机构,就像机器缺少了润滑油,国家机器就不可能快速运转。

其他方国想学也不来,因为他们没有足够多的知识分子,而耆国的学堂却在源源不断的生产识者,未来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永远都赶不上。

现下,在侯城西门外,距离都城县学堂不远的小山上,一所庞大的石质建筑刚刚开工。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图书馆,聂伤为其取了一个不明觉厉的名字——‘龙渊阁’,意为其中知识如潜龙之渊一样深。

龙渊阁里将来会收藏无数书籍,其中知识对所有人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凭证入内读书。

虽然这个时代一本书都没有,但是没关系,一大群学者正在夜以继日的抄写,准备将世间一切知识都记录下来,再编撰成书。

历史、传说、纪实、物理、技术、巫术、学说、言论,等等等等,只要是有价值的东西,能对后人有用的东西,都可以记录。

其中知识量最多的、最有价值的,自然是神农使者聂伤传授的知识。

其内容庞杂,文哲政经,天文地理,无所不包,之前跟在聂伤身边记录知识的甲等班,直接转到龙渊阁,专门负责收集整理他的知识。

听闻要建藏书馆的消息之后,那些不想作官,也不想劳心实务,只想钻研学术的识者都欣喜若狂。这才是他们愿意投入毕生精力的工作!

于是都来报名,就连在耆国留学的外国人,还有国外的神文学者得知之后,也急急赶来应聘。

现在招聘工作正在进行,因为需要大量抄写人员,所以考试内容比较简单,只要识字量足够就行,这些人绝大部分都能被聘用。

耆国在教育上的投入,是除了战争以外,占据官府财政预算最大的一部分。而且随着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学识水平越来越高,教育经费还在不断增加。

好在耆国战争红利不断,对外掠夺了无数财富,国内的独创商品也销路极佳,获利甚丰,才能支撑这笔巨额开支。

这种大规模的公立教育看着很美,但并不符合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是不可持续的。等到耆国再也没有战争带来的暴利时,公办学校就维持不下去了。

不过聂伤不是很担心,工部的几项重要技术正在攻关,每一项都接近成功,一旦取得技术突破,耆国的生产力就会爆发式增长。

那时,财政收入就会狂涨,教育经费虽然也会大大增加,但在短时间内不是问题。

等到耆国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就会对外出击,再次用战争红利反哺国内。至少在一统天下之前,这样的教育模式勉强可以维持的住。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女婿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