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女婿小说>历史军事>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六百二十二章 裴伯耆的等待(三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百二十二章 裴伯耆的等待(三更)(2 / 2)

国情与地形决定了安南的出路,一定是向北或向南扩张,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而已。</p>

裴伯耆很期待陈天平到京师来,可日子还是需要慢慢捱,只好转了话题:“你们可听闻了,大明嘉奖了十优州府,百强县,还有不少清丈队。”</p>

孙子布哭丧着脸:“别提了,要不是他们,昨晚上我们也不会挨饿……”</p>

耶嘉僧远差点笑出声来。</p>

这倒也是,昨日晚,大明皇宫宴请了几千人吃饭,光禄寺忙碌的很,人手有些不足,会同馆的厨子也被叫了过去,临走时还吩咐会同馆的人去外面买酒菜来,可惜传话的人出去了,被京师的繁华所吸引,忘了买菜的事了。</p>

然后,这群使臣就饿肚子了……</p>

等使臣不耐烦准备闹事的时候,会同馆的人这明白过来,怠慢了客人,为了弥补过错,一边解释,一边去外面订了酒菜,总算是消了误会。</p>

听说那个犯了错的官员还挨了一顿揍。</p>

裴伯耆没有笑,只是哀叹一声,一碗酒入肚:“大明在内治,不断提升人口,提升田产,水利,教育,而安南呢?在穷兵黩武,在杀戮,在阴谋夺权!这样的国家,还有什么前景可言?”</p>

孙子布对裴伯耆肃然起敬,眼前的人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安南旧臣。</p>

没错,相对大明而言,无论是安南,还是占城,都显得乱糟糟的,几乎都是在担忧战争、生存的问题,发展的问题,可没人去考虑,哪怕是种稻谷,也只是为了不饿死,而不是为了过上好日子。</p>

这就是差距,国与国之间的巨大差距。</p>

“生在大明,该是何等幸运。”</p>

孙子布感叹道。</p>

没有人否认这一点,一路走来,只看到了大明国运蒸蒸日上,国泰民安,这个国家大的离谱,也强的离谱,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他们的自制力也强的离谱,从不主动去打周围的小国。</p>

除夕夜。</p>

一如往年,朱允炆宴请众藩王、马恩慧宴请众王妃,该收的贺礼收了,该赏赐的赏赐了,只为了传达一句话:</p>

我们还是一家人。</p>

朱允炆虽然拿走了藩王的护卫与官属,却没有亏待他们,相对于历史上建文帝、永乐帝动不动废为庶民强多了。</p>

开春之后,这些藩王将陆续离开京师,奔赴自己的生意场而去。</p>

当然,他们的生意里面,四成收益是属于朱允炆的,这也是一种利益捆绑,藩王缴纳四成收益,换取朱允炆的庇护与安全保证,朱允炆拿这四成,是为了日后好控制矿脉。</p>

当然,真到了需要收回的时候,只需要掐断矿脉的使用权年限即可。不怕他们形成高度垄断,反过来威胁朝廷。</p>

朱允炆不允许藩王商团的出现,只不过眼下需要有人去打基础罢了。</p>

宴会散去,朱允炆抱着朱文奎,拉着韩夏雨,陪着马恩慧、宁妃、淑妃、贤妃、伊真儿,在坤宁宫吃宵夜,等待着建文三年的钟声。</p>

水漏滴落,标度尺轻轻上移。</p>

子时,钟声响。</p>

朱允炆正是走入了建文三年,在马恩慧等人的恭贺中,在朱文奎稚嫩的声音中,在烛火的晃动中。没有再回顾过去,因为朱允炆在筹划未来。</p>

建文三年正月二日,各国使臣朝见,恭祝大明新的一年国运隆昌。</p>

四日,大明国庆。</p>

朱允炆、马恩慧与民同乐,走出深宫,走入民间。</p>

在国子监的高台上,朱允炆对无数走进来的百姓喊道:“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p>

“农夫有耕田的学问,匠人有手艺的学问,商人有买卖的学问,学子有知识上的学问,官员有治理上的学问,想要让大明兴盛不衰,学问是少不了的,教育是丢不得的。”</p>

“太祖爷重教育,朕当全力继承弘扬。现在当着天下人的面,朕只告诉你们一句,三年,三年内,只要是你们的娃想读书,朕就让他读得起书!”</p>

百姓们听得热泪盈眶,皇上说了,娃慢慢都可以能读得起书了。</p>

在这一刻,寒门开始迎来了自己的机会。</p>

朱允炆的国庆教育宣言,很快便传遍京师,那些朝觐尚未回去的官员听闻之后,也听明白了,一些开窍的布政使已经在布置来年的工作了:</p>

抓教育,县学,府学都要抓。</p>

对了,洪武年间废掉的社学,也给抓起来,皇上说了,要让娃读得起书,娃自然不能去县学的,只能去社学。</p>

国子监有教材,几个月之后才派送地方?</p>

你能等几个月,孩子们能等几个月吗?</p>

尤其是北直隶、山东、河南等地的移民,皇上可是答应他们的孩子有书读的,别等免费了,先采购几套带回去顶着……</p>

</p>

7017k</p>

</p>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女婿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