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女婿小说>玄幻奇幻>棺山夜行> 关于第三卷中------悬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关于第三卷中------悬棺(2 / 2)

珙县僰人悬棺的核心部分。在珙县洛表镇西南麻塘坝。坝东西宽300米~500米,南北长约1000米,螃蟹溪从坝中穿流而过,溪岸东西对峙着21座连绵起伏的山崖,悬棺就分布今绝壁上。现存223具,以木桩悬棺为主。置棺高度一般在20米~60米,高者达100多米。绝壁上还有密如蜂眼的桩孔遗迹和红色彩绘岩画200多幅。岩画内容丰富,有骑射、舞蹈、杂技和各种动物、武器、几何图形等,形象古朴生动。其余悬棺葬遗迹也有类似岩画。麻塘坝悬棺相对集中在棺材铺、狮子岩、九盏灯、大洞口。邓家岩、三仙洞、珍珠伞和老鹰岩等处。

1935年,一位来自美国的传教士葛卫汉,对中国丰富的丧葬文化非常感兴趣,他打听到,在中国四川的珙县附近有一种非常奇特的丧葬习俗,于是迫不及待的开始了自己的旅程。尽管一路上的艰难险阻,差一点使这个美国人丢掉性命,但当他真正来到珙县的悬崖边时,还是认为自己不虚此行。葛卫汉被自己的发现惊呆了——这就是悬棺。珙县的悬棺,几乎包含了世界上各种悬棺的所有类型。这是珙县悬棺第一次被世界发现,立刻引起了学者们浓厚兴趣,20世纪4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一直到21世纪初,一批批的科学家来到这里,想破解这个千古谜题。科学家们把这里悬棺中的部族称为僰人,并且纷纷猜测,这些僰人究竟到哪里去了,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的后代放弃了自己的丧葬习惯呢?这个部族究竟是与其他的民族融合了在一起,还是全部灭亡了呢?

麻塘坝是位于四川珙县西南角的一个平静的小山村,几十年来,这里很少有外人来过,但21世纪末,却从这里爆出了一个重大的新闻,两位山里老人无心的话语引起了世界考古界、史学界石破天惊般的震动。

两位老人亮出了自己的家谱,说他们是珙县悬棺中僰人的后裔,那么关于他们的祖先,这些人究竟知道多少?困扰着科学家们多年的谜题,是否可以就此揭开呢?

这些纯朴的老人并不知道,自己随口的话语会给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界带来多大的震撼。这些人的生活方式实际上已与村里的其他人没有差别,他们手中的家谱又有多少可信度呢?

悬棺文物博物馆的创始人曾水向是我国较早研究悬棺方面的专家之一,他专程来到了麻塘坝附近的坟地,在这里他顺利地找到了那两位老人家谱中所记载的5、6位先人的名字,证实了他们家谱的真实性,但也同时说明,近百年来,这个家族一直在沿用土葬。

两位老人手中的家谱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但根据史书记载,拥有悬棺的僰人,在唐代就已经与当时的统治者水火不容。

根据历史记载,由于僰人多次作乱,大明帝国曾经几次向僰人发起进攻。中国历史界与考古界的科学家们无数次拜访过僰人们留下的军事遗迹。在一个叫九盏灯地方,山上至今还安放着十几具僰人的悬棺,但它同时也是这个部族最重要的军事基地之一。这个地方的路口隐秘,内部开阔,这是僰人军事基地的典型特征。

根据历史记载,当时明帝国调集了云贵川三省的大军,包围了僰人的山寨,于是数万僰人就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与人数多过自己十倍的敌人决一死战,就在这儿安放祖先灵柩;要么就接受明军的招安,选择投降。

传说僰人内部的争论就在这个山洞里进行,数百位寨主各执己见,在这里商量了两天两夜。

当时在600多个僰人的山寨中,有半数选择向明军投降。他们选择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命运,是不是素来骁勇善战的僰人选择了这种方式才留下了自己的后代?

21世纪初,四川省宜宾市的文物局,对于珙县的悬棺进行了一次抢救性的发掘,这一次他们又有了一个非常意外的收获。

这时候专家们发现了一个很明显的疑问,那些僰人的后裔都姓何,而传说中他们的祖先哈十三雄,却姓哈,这会不会证明那些家族中的家谱有误呢,何体全老人认为自己的家谱绝不会错,因为就在几十年前,他的父亲还去拜祭了悬棺中的祖先,那么如果这个家族真的是悬棺中僰人的后裔,他们为什么要改姓呢?这与他们停止安放悬棺的原因是否相同呢?根据何体全老人的说法,他们家族一共改了两次姓氏,至于他们家族改姓的原因不得而知。

2004年5月,曾水向在整理一座悬棺的随葬品时,意外的发现了一只朴素的僰人漆碗,在碗的底部,他看到了几个清晰的汉字——“何永进”,这无疑是悬棺主人的名字,但这三个字也正好出现在何体全老人同一时期的家谱中,这恰好证实了何家的确是僰人的后裔。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麻塘坝的何家,何体全老人欣喜若狂,专程爬到悬崖上祭拜了自己的祖先。

20世纪末,在距离珙县不远的地方,人们发现了明王朝树立的平蛮碑,碑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但大意还可以勉强辨认,这是明王朝为了夸耀自己消灭僰人所立的丰碑。为了证实碑上的话语,曾水向和陈明芳等人来到了两个文明最后血战的地方,这是一座似乎鹰也飞不过的城堡。

明代后期是一个科技大发展的时代,人们开始重视科技的发展,并且出版了大量这方面的书籍,比如说,在这一时期,工匠们首次尝试把煤炭和活塞风箱联合应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温,可以制造更加锋利的武器,这大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那么,明朝军队会不会就依靠这种科技上的优势,攻陷了僰人的山寨呢?

根据专家们的鉴定,当时僰人的冶炼技术非常低下,他们刚刚从青铜发展到铁器,对于炉温和原材料的控制,还没有完全掌握清楚。

这是两个时代的对决,远古与现代,刀枪与火药,胜负其实早已注定了,无论僰人如何勇猛,冷兵器时代的英雄也绝不可能打败装备着大量火器和大炮的明军。

就这样明军依靠着科技上的遥遥领先,最终取得了对野蛮落后的僰人的胜利。

随着岁月的流逝,所有该忘的事情都已经被忘却,依旧被人们传诵的只有那些僰人的史诗,关于悬棺究竟是怎样放置上去的,还有僰人这个最终消失的部族,又是如何兴起的呢?这些谜题仍悬而未决。

龙河悬棺

龙河悬棺,龙河——石柱县境内最大的河流,它自东北向西南纵贯该县境中部,流经近10个乡镇,流长104.68公里,天然落差1263.3米。这条河流,它目睹了繁星沉落王朝更替,历经了一次次金戈铁马烽火狼烟的无情洗礼,在漫漫的历史尘烟中,龙河流域几度零落几度繁华,人间烟火始终生生不息升腾缭绕,1000余年来,在沿河两岸的峭壁上留下了稀世奇观——岩棺,仅在石柱境内龙河两岸的岩棺就有130多处,约1000多穴,被考古界誉为“岩棺博物馆”。岩棺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秘密,又藏着多少惊心动魄的传说和鲜为人知的故事,人们不得而知!无疑,这一切让无数人期待以久。4月22日,记者探访龙河岩棺,试图能触摸到它那悠远的历史脉络……

龙河两岸但凡有岩棺出现,均是在悬崖峭壁之处,并且有的还地处深山峡谷险峻之地。石柱县境内的岩棺数量最多的是在双庆乡尧耳坡的柜子岩,仅在那一处就有94穴之多。其次就是三星乡的玉皇殿,有65穴。再就是下路镇的三五大桥附近,有44穴。这些岩棺群,有的由于长年累月的日晒雨淋导致风化,有的基本保持完好。

从石柱县城沿龙河下行至下路镇的洞台(小地名),此地就有一个保存比较完好的龙河岩棺群。该群近30穴,它们错落有致,上面是悬崖,下面就是滔滔龙河,看上去蔚为壮观。龙河两岸的岩棺,要么三五穴一群,要么连成一片,那一群群岩棺组成的图画,犹如一部延伸的历史画卷,无不蕴藏着龙河岩棺古文化的神秘色彩。

从现存的岩棺来看,当时的生产技术是先进的。如果没有质地坚硬的工具,要想在如此坚硬险峻的山岩上凿成2米深的洞穴,是难以进行的。令人不解的是,石柱、小三峡虽同属巫山大娄山系,而石柱龙河只有岩棺却绝少悬棺;小三峡一带则刚好相反,只有悬棺却难见到岩棺。岩棺与悬棺之间究竟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里面葬的是否同一族人或同族异支人?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龙河两岸的岩棺,多凿于万仞绝壁,位置较高。最高的离地面20余米,最低的离地面也有3米多。岩棺位置那么高,棺木和尸骨又那么重,千百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将笨重的东西置放到崖壁上去的,委实令人费解。

武夷山溪

同天葬、水葬一样,悬棺葬是一种古老的丧葬形式。葬址一般选择在武夷山九曲溪悬棺临江面水的高崖绝壁上,棺木被放置在距离水面数十至数百米的天然或人工开凿的洞穴中,有些则是直接放在悬空的木桩上面。武夷山九曲溪两岸的峭壁上,至今仍存有悬棺遗迹十余处。

经过碳14测定,白岩和观音岩保存完好的两具船棺距今已有三千多年,随葬的龟形木盘是具有商周青铜文化特征的遗物。

川西悬棺

在四川,除了珙县的“僰人悬棺”外,在川西的雅安市也有悬棺。川西悬棺相传是羌人放置。羌族的先民皆是大禹的后裔。大禹率众治水,功高盖世,在羌人中享有天神一般的威望。大禹仙逝飞天后,后人将其遗体挂在绝壁的悬棺中,此后,羌民中的仙逝者,均仿效此法施以了悬棺葬,从而在川西一带留下了诸多的悬棺。

据考证,川渝两地的大多数悬棺均系明代和明代以前所置,距今已有几百上千年历史。千年悬棺,其不朽的奥秘何在呢?

要破译悬棺不朽的奥秘,我们首先得了解一下悬棺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

一般来说,导致棺木腐朽的最大原因,是当地的气候条件:高温和高温的气候环境,极易导致棺木和尸体加速腐烂或**。

从地理和气候环境分析,悬棺均地处气温较高、潮湿多雨的南方地区。如“僰人悬棺”所在的宜宾市就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该地区四季热量充足,大部分地区年均气温达18c左右,极端最高气温达41c;而该地区空气又十分湿润,降水也比较丰沛,年平均降水量达1000—1200毫米。在这样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任何裸露棺木都经不起岁月的洗礼!

让我们再来看看川西雅安市的气候特征。雅安号称“雨城”,年平均降水量达1800毫米,一年365天平均雨日有218天之多,而其年平均气温也高于15c——在如此潮湿多雨的温湿气候环境下,任何棺木都难以长久不腐!

但事实上,宜宾和雅安两地的悬棺都保存完好,从开启的部分悬棺中,可见棺木中的死者骨骸历历可数,头骨骷髅保存完好,尤其是棺木干燥,在悬崖上历经千年风雨而未曾腐朽,不能不令人称奇。

既然悬棺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都不利于棺木长久存留,那悬棺是如何千年不朽的呢?

在僰人和羌人留下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实施悬棺葬的初衷:僰人认为,人死后尸体不能沾地气,否则魂灵不能升天,而“悬棺葬”即能使逝者魂灵升入仙界;而羌人也认为将逝者挂在绝壁的悬棺中,就可以使肉身悬空,灵魂得到飞升,上天入地,获取神力,从而庇佑子孙。

对此,民间也有一些迷信者认为,悬棺饱经千年岁月而不朽,正是因为逝者灵魂升入了仙界,所以之尸身得到了神灵的庇护,千年棺木便神奇地保存了下来。也有一些迷信传说:悬棺内的尸体采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历经千百年修炼成妖,尸妖为了护住尸体,所以用妖气将棺木保护了起来。

以上这些迷信传说当然不可信,而悬棺千年不朽之谜更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时:有人说悬棺内放置有奇异的香料,也有人云悬棺处的岩壁具有神奇的防潮保干功能……不过,通过人们的科学考证和深入分析,这些说法都不足为信。

那么,悬棺不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既然很多种说法都不成立,那么,悬棺不朽会不会是自身的原因呢?

人们的这种怀疑很快得到了文物工作者的证实:制作棺木的材料确实非同一般。据文物工作者考察,制作悬棺的木材多是木质坚实、抗腐性很好的楠木。这种树木生长周期长,木质在诸树种中属上乘,用其制作的棺木,即使埋入地下也可上百年不腐。有关文物部门曾开启过两具悬棺,棺木均系楠木所制,每具至今仍重约500公斤,要4个工人才能抬起。棺木一般头大尾小,多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头固定而成,密封性很好。这种结构,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尸身与空气的接触,从而延缓其**,也有利于棺木内部保持干燥。

但是,在南方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楠木棺材在露天环境中保存的期限一般不超过百年,而大多悬棺已经存在了千年以上,显然,“特殊材料说”也不能解开人们心中的疑窦。

荆竹坝岩

关于这荆竹坝悬棺的来历,宁河两岸的人们众说绘坛。有的说,这悬棺是铁铸的,里边装的都是鲁班的“元字天书”;有人还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了个传说哩: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宁河峡中一个绿竹掩映的小村子里,有个神通广大的孩子,一位“算命先生”给他算命说,这孩子有当天子的福分,只是要从某年正月初一起,一百天内开不得大门,否则……一日三,三日九地过去了,到了“算命先生”所说的那年正月初一,这户人家果真紧闭前门.从后门进出眨眼问,九十九天过去了,可就是这最后一天的早晨,孩子的舅父来到他家。孩子娘想,反正今天就是一百天了,自己的兄弟远道而来,怎么能让他不走前门走后门呢?于是,她打开大门,迎接贵客。谁知门刚打开,门口松林里就响起了“僻哩叭啦”竹子的爆炸声,象雷滚滚而过。满屋的人惊呆了,跑到松林一看。根根竹子全部炸天,地上躺满了已经死去的金盔银甲的将士。

正在这时,那位“算命先生”叹息地走来,说:“哎,九十九天都过去了,这最后一天你们却挨不过去。看,这些都是日后辅佐天子的臣子啊,可惜!可惜!他再也没有天子之分了。孩子的舅父十分难过,马上置了一些棺木,把死去的臣子收敛起来。孩子气愤至极,当即将那些棺材用脚猛踢。说也怪,一具具棺木全都挂在宁河两岸的岩壁上了……神奇缥缈的传说给悬棺蒙上更神秘的色彩,然而传说终归是传说,悬棺里面究竟装的是什么呢?据考,古宁河区域是少数民族已人、催人的杂居之地,而巴人无悬棺葬俗,宁河悬棺可能为濮人葬式。唐人张傅曾有这样的记载,古代,人死后,“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枢,弥高者以为至孝。”由此观之,“悬索下枢”就回答了“千斤之物如何挂上悬岩”的问题了。我们可以推测,千百年前,古宁河地带还是莽莽原始森林,那悬岩绝壁上,古藤横生,不正是给人“悬索下枢”提供了攀岩附壁的有利条件么?

逝者如斯,古人在这方面的“聪明才智”究竟为何种技术,自然还有待今人的进一步探索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女婿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