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女婿小说>历史军事>乾隆盛世的相声王爷> 曲艺常识:相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曲艺常识:相声(1 / 2)

1、相声的由来

相声早在宋代就有,原来的名字叫“象生”或“像声”,是仿学口技滑稽表演的意思。《红楼梦》第三十五回里曾提到,薛宝钗见她哥哥薛蟠给她作揖赔情,就笑着说:“你不用做这些象生了!”说明这种民间曲艺是源远流长的。但是,从帷幕里表演的“暗象生”发展成面对观众表演的“明相声”,却是近一百二十多年的事。见于记载,首先在北京地场上说单口相声的是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的张三禄,接着是京剧丑角演员朱绍文(18291904),为生活所迫,改行说了相声。朱为了肚子不顾面子,整日在露天地演出。他在手里敲打的两块竹板上刻着两句诗“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发泄他的满腔愤怒。观众们随之都亲呢地管他叫穷不怕先生。就这样,“穷不怕”成了他的艺名。他演出前,先用右手攥着一把白沙子往地上撒字,边撒边唱自编的“太平歌词”,等观众聚拢来围成一圈后,才正式表演。他有时学唱京剧,有时讲解字义,有时说笑话和单口相声。后来感到一个人说太单调,就和学生们互相问答,一捧一逗,逐渐演变成对口相声。传统相声中的《改行》、《大保镖》、《黄鹤楼》等,都是他的创作。他成了当时开始形成的相声三大流派中“朱派”的创始人。(另外两派是以阿彦涛为代表的“阿派”和以沈长福为代表的“沈派”。)当前北京的相声演员大部分是宗朱派的。

相声的发展从张三禄算起,共经历了七代。如果每一代找出一位演员做代表,七代人是这样师承下来的:张三禄(第一代)——朱绍文(第二代)——徐有禄(第三代)——焦德海(第四代)——朱阔泉(第五代)——侯宝林(第六代)——马季(第七代)。

2、相声的特色

相声在发展过程中曾经把口技中的“杂学”、全堂八角鼓中的“逗哏”、评书中的“贯口”、莲花落中的“太平歌词”和滑稽二黄中的诙谐表演等等,加以吸收融化,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这种特色按照相声演员们习惯的说法,就是讲究“说”、“学”、“逗”、“唱”。

(1)说。说灯谜、对联、酒令、字意、绕口令、俏皮话、反正话、笑话等。

(2)学。学人言、鸟语、市声、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各种表情姿态。

(3)逗。甲、乙二人装成一客一主、一智一愚或一正一反,插科打诨,抓哏逗趣。

(4)唱。演唱无伴奏的弦子书、民间小调、太平歌词;学唱京剧、地方戏并作滑稽表演。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女婿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