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女婿小说>历史军事>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第二百四十五章 众志成城,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四十五章 众志成城,成!(2 / 2)

诸位宰相未说赵祯懒散,即便郑朗请求朝廷财力与人力支持,到了中书,要么准,要么不准,不一定需要向赵祯禀报。或者事情滑向不好的方向,争议,吵闹起来。

一起摇头。

休说请求,事前根本没有得知任何风声,只有吕夷简从吕三叔与儿子的信中知道郑朗冬天会筑圩,他想法中,筑的仅是万春圩,万万料不到会是八个大圩,外加一个新城市与港口。

赵祯挠起了头,又问:“太平州有多少户?”

宋绶道:“大约三万户有偶。”

答完宋绶更纳闷,太平州非是十几万户的大州,仅三万户,以一州之力组织这样的大工程,就象一个小孩子在挑两百斤重担,能挑得起来吗?不但人力,财力也有问题,但郑朗呢,那笔浮财知道的,仅于此,连家中那个作坊也交给郑、州作为织作监。国家穷得,那个作坊一年经营得当能营利三四万缗钱,不少啦,于是诸位大臣羞羞答答的同意下来。郑朗手中是有几万缗钱,可不是几万两黄金,财力又从哪里来的?

不解的地方太多了。

赵祯又问道:“两圩有多大?”

“没有得到太平州的奏折,我们也不清楚,其他各州府奏折有的说三千多顷,有的说四千多顷,有的说五千多顷,不一而足。”

面积实际只有三千顷略多,但有近千顷不能当作耕田。郑朗为了使百姓有信心,一直未说,于是各州只知道这两圩很大,大到什么地步,也不清楚,全在估猜。

“好大,为什么他不上书奏?”赵祯说完后乐起来。能上么,一上扯皮能扯上十年八年都扯不清,不如先做,等消息传到京、城来,圩堤都圈好了,难不成派人将圩堤重新堀开?就象民间小说里说的四个字,先斩后奏。

但笑完后接着苦笑,明明是想做好事,为什么如此艰难?

又说道:“下诏对这些知州们说,不得随意轻动,等到明年秋后复议,朕再派内侍王昭明过去看一看。”

非是对郑朗不相信,而是赵祯渐渐迈向成熟的一种表现。

被大臣与亲信太监一次次阉割,伤得很痛,也渐渐成长起来。

朝中大臣多是北人,有南人,但这样的大圩自古以来就没有出现过。不象以前那些小圩就着高洼地圈一圈,这么长这么大,有的圩堤有可能强行从湖泊上生生架起来。

能不能顺利筑起来,未必知道,筑起来明年汛期到来,会不会承受得住,又不知道。最好过一年,看一看,那么可以就此圩得失,再作讨论。

小黄门王昭明下了江、南,到太平州时,郑朗正在圩堤上,人都住在了圩堤上。

随着天气越冷,圩堤渐渐合拢,眼看两个大圩就出现了,又发生了一件事。

小吏忽然跑进来禀报:“知州,不好,祐民圩堤突然瘫塌,两圩百姓皆议论纷纷,知州,你赶快过去看一看。”

不是小事情,特别是这年代,喜欢往鬼神上想,一旦不及时处理,会引起不好的后果。

驾着舟,来到祐民圩。

瘫塌的地点在路西、湖上,有的湖泊留了下来,有的湖泊不得不圈进去,不但景民圩有,祐民圩圈进的湖泊更多,如路西、湖、童家湖等等。

大堤没有倒下去,水位线到了最低时期,因此只是开了巨大的裂缝,也塌了好几米。边上站着无数百姓,遇到这种事,全部没有心思筑圩了,议论纷纷。

下船走了上去,看了看河段,有的湖泊必须要圈的,可不会真从湖心处圈堤,做了细密的测量,绕过湖心,或去或留。这一段圩堤也是湖心边上,但将湖心圈了进去,以后会作为圩内的大塘泊,供百姓收获一些渔泽之利。郑朗不放心,又问了问小吏,小吏回答说,两边都是高洼处,也没有什么深厚的淤泥层,更没有郑朗所说的暗潭。

所以百姓才感到古怪,一个个疑神疑鬼,若不是堤圈了一大半,可能因为这一事件,全部散去。

对鬼神之说,郑朗不排斥,但人鬼殊途,即便有,也不会来到人间作祟或者显灵。然而百姓相信吗?站在堤岸上认真的想了一下,不能往鬼神上想,一想事情没法解决。瘫塌无非还是淤泥与暗潭这两种原因。地其淤泥厚积,即便提前做了测量,上面地表层是假固层,下面却是大量的淤泥层。圩堤才圈时,假固层能承受住压力,平安无事,可越筑越高,假固层承受不起压力,于是塌瘫。

可能姓极小,其实已经多次遇到这种情况,上面堤岸在压,下面在下沉,可是你沉我加,总有一个底限,顶多浪费一些人力。

要么是暗潭或是地下水,这一带地形经过亿万年演变,有的苇丛长得很茂盛,慢慢将泥巴淤积下来,甚至将原来的河道掩盖上,下面却有暗流涌动。固层略厚,又很隐秘,以现在的工具测量不出来,圩堤一压,下陷开始,面积大的会造成突然瘫塌。

让小吏率着百姓分作两批,一批观察圩内的水面变化,散得很远,一批驭船使用工具,将外面的水搅浑掉。到冬月末,有的水边结上一层融冰,湖水却是最清澈的时候,散得同样很远。

搅了一会儿,终于在圩内一处水面看到有浊水出来,越涌越多。但离圩堤有些远。看到浊水冒出来,百姓才恍然大悟。

赵通判佩服地说道:“神了。”

出了问题得解决,外面潭口是没有办法寻找得到。只好让,将圩堤往里面缩。但给郑朗一个提醒,万一其他地方也有这种隐蔽的暗潭怎么办?

未必会出现问题,圩堤一压,迟早会压平,万一没有压平之前,汛期到来,也会出现严重后果的。又用此方法,在两圩所有圩堤上测试。陆续找出来三个隐患,立即处理。

郑朗考虑到还会有这样那样的情况发生,直接让人盖了几间草棚子,连带着妻妾与学生,一起住在圩堤上处理公务。

有,范仲淹等人都做过类似的举动,终是很少很少。

父母官竟然如此,百姓还能说什么呢?

每天看到郑朗在顶着寒风,处理奏折,或者偶尔听到知州美妙的琴音,或者看到他灯烛的光芒亮到两更多后才熄灭,圩堤塌陷的阴影很快消失,不知不觉中,几乎所有百姓感到一种幸福,就象和暖的春风在轻轻拍打着他们家的帘笼。

王昭明来到了太平州。

找到郑朗,看到郑朗被寒风吹得黝黑的脸,王昭明惊讶地说:“郑知州,何苦如此?”

未必苦,除稍冷一点,住得寒酸外,每天吃的是从河里捉上来绝对无任何污染的鲜鱼,百姓也爱戴,对郑朗来说很满足了。唯一遗憾的不能象在家中,来一个大床同眠,那份底线没有做,可时不时揩一个油,使这个冬天过得香艳无比。

又谈到各州想筑圩的事,郑朗慎重地将所发生的经过说了一遍,道:“筑圩前必须调解好州县各等百姓的矛盾,分配好利益。很难……”

自己划了那么一块大蛋糕出去,还有许多人对自己不大满意。况且其他各州县。

吕公著曾呐呐的做了一个评价:“绑架。”

郑朗用功绩绑架了官吏,用商业的利润绑架了富户,用耕地绑架了贫民。因此,才以一个小州之力,将这个庞大的工程拖了起来。

郑朗大笑,道:“这个词用得好,但记好了,绑架可以,必须绑架所有人,只要所有人被绑架起来,就有重重的困难,也会众志成城。”

不怕绑架,就怕绑架了一个,漏掉大多数,不但做不好事,搔动也会发生。

郑朗又说道:“必须经过细致测量,还有远大的眼光,不能贪图眼前小利,要保留足够蓄洪灌溉的湖泊与泄洪通航的河道。一旦大修圩田开始,还要各州县配合,不然邻州将河道堵塞,洪水必然泄往他州。想要大兴,要有一个怀着公平之心,对水利又精通的重臣来调节,朝堂上唯有一人可以胜任,范仲淹。”

身兼公正之心,又对水利内行的重臣,只有范仲淹一个人,在兴、化做得很好,今年在苏、州同样做得很好。但自己说了,未必有人真的会听。又说道:“不过王内侍既然前来,不如稍等几曰,圩堤完工,替臣报一个喜讯给陛下,此外臣将一切经过,会写一份详细的奏表,递给陛下。”

“好。”

王昭明也住在草棚里。

与郑朗无关,赵祯俭朴,住上几天,回去后好向赵祯夸耀,臣也肯吃苦的。

工程量比原来史上的圩工程量更大,人力也差了一些。可是百姓的圩,郑朗又带了一个好头,因此速度很快,到了腊月二十一,先是景民圩经过六十多天艰苦奋斗,提前竣工。

远处大锅里猪肉飘香,为了这一天,提前准备好的,买来大量猪肉与蔬菜,还有许多酒水,等竣工后,犒劳百姓。其他地方全部筑好,只剩下青弋水边中间一段,所有百姓涌过来,黑压压挤满了长达数里的河堤。

几百个百姓在继续挑泥,曰已上中午时分,泥巴挑好。还没有结束,几十个百姓要用大锤夯实。看着几十个大锤在夯,许多百姓已经按捺不住,不时地传出欢呼声。

渐渐夯实起来,郑朗道:“再锤一百下。”

“喏。”这几十个大汉答道,继续锤,并且一下一下的数。

已经有衙役等不及了,将买来的两担鞭炮一字排开,准备燃放。

到最后三十下时,所有人开始数起来,三十、二十九、二十八……五、四、三、二、一。

最后一声数完,鞭炮没有来得及放,欢声雷动,许多百姓在跳跃,在大笑,在流泪,在拥抱。这是他们的劳动成果,他们的圩,他们的家……看着所有百姓疯狂的样子,王昭明也拭着眼泪,道:“郑知州,太感人了,某都想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女婿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