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女婿小说>历史军事>兴唐> 第二百七十五章 小重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七十五章 小重山(2 / 2)

宫女进来收拾茶桌,武则天却低语了一声,道:“知音少,弦断谁人听?”

李首成站在一边低声说道:“皇后,太子对你还是很孝顺……”

“本宫知之……”武则天说完了,蹙起眉头。不知以后如何,现在李威种种举措,武则天对自己这个长子,颇是满意。李威某些小动作,她洞若观火,比李治看得还清楚。

这个长子在几个儿子当中,最有心机。打小的时候就很不老实,只是针对的对象不同,少年时针对自己,一度种种让自己多次下不了台阶。长大后,智慧更是过人,又有了一套初步雏形的班子可供商议。其实武则天也很担心的,以长子现在的名声地位,与群臣联合起来,倒自己,自己难以招架。而且长子地位已稳,不是少年时,废掉自己,他太子之位不能巩固,毕竟还有李上金与李素节这两个年更长的异母同父兄弟。这也是李弘少年时数次倒自己,武则天恼羞成怒的原因,纯是损人不利己的做法。

现在却不同了,不要说贬放已久了李上金与李素节,就是丈夫也不大好动。

但这时候儿子矛头一转,态度变得温顺起来,只是有时候阳奉阴违地与丈夫作对,对自己一直很尊敬。当然,武则天也不会料到自己以后会如何如何,所以儿子态度突然转变,一直让她想不透。

可这个变化,对她来说,是好的。群臣支持儿子,也不罪,中间原因,更能清楚理解。儿子能到宫中请安,作了一首诗余,说知音少,弦断谁人听,已出忽她的预料了。

这一句也让她来了灵感,道:“备驾,本宫去见陛下。”

见到了李治,温言说道:“刚才弘儿来见过臣妾。”

“说了什么?”

“念了一首他写的诗余给臣妾听。”

“给朕念来,”李治好奇地道。这对夫妻酷爱书法,酷爱诗赋,李威写的那些诗与诗余,李治也经常翻阅,心里面同样喜欢。刚在陕州作的那首《长干行》,李治立即让亲信誊抄出来,然后观摩。其实对儿子,李治也不是那么恶。

作为李治的立场,对权利肯定会留恋,毕竟才四十几岁的人,现在让他禅位不会甘心。身体好罢了,偏偏身体弱,多病,儿子越来越能干,心中也必然产生危机。李治性格阴柔,但绝不是软主,也杀过不少人,大臣,亲戚,却也不是暴主。要是暴主,儿子侵袭已久,早就不留儿子存在了,为了这个帝位,老子杀儿子的事,在史书上也屡见不鲜的。不是杀,是打压,算是正常的举止。

因此,这一家三口,整个大唐最有权利的三人,皆感到心中不甘,各有各的不平,若是一般人家,相互沟通即可,牵涉到天下之权,想沟通都无法沟通……

武则天念了出来。

“不算好,不及他前些天写的那首诗。”

“陛下,那样的诗,有的诗人终其一生也写不出的,弘儿只是你的儿子,不是文魁星下凡。”

“他与文魁星无关,只是诗写得好,赋文却很差,近两年才稍稍长进一些。”

“也算孝顺。”

“孝顺未必,鬼心眼长进了不少。”

“呵呵,陛下,他是太子,没有心眼,以后怎能继承你的大统?”

李治脸色微微一变,没有说话了。

武则天继续说道:“弘儿其实并没有其他的用心,只是大臣迂阔,竭力窜夺。象前一段时间,明明弘儿为了国库,折节向江南富户借款开渠,不伤国不害民,言官皆是反对。如他所说,陛下,你看明年后年,那些世家的嘴脸……但也要这些大臣监督,是陛下,如子孙不孝,不能守成,言官再缺乏监督,国家危矣。几位宰辅忠心保国,这些年也做了许多有益国家的事,再说,这些宰辅也是你一手提拨而来的。且让他们一让……”

说话很有技巧,皇上提拨的大臣,偏偏一心相扶佐太子,再说,是皇上了,还要让一让臣子……李治闷哼一声,道:“皇后,你受委屈了。”

“也不是委屈,也许是臣妾疏论迂阔,各位宰辅以为施之不宜,于是搁之高悬。其实国家这几年太平无事,他们也做了许多努力。”武则天娓娓道来,显得通情达理,然而李治更是哀切。

又说道:“陛***体,臣妾一直很担忧,不过也有喜音,看到弘儿渐渐长大成人,也似有作为,虽然青涩,倒不是残暴昏暗之主,臣妾深以为唐朝社稷后继有人而喜。”

说得更是忠君体国,李治听了心中更不是滋味,一是痛惜妻子,二是拘于儿子成长所逼。

“其实陛下,可以稍放一放,臣妾这些年也累了,只想学一学文德圣皇后,将这些年的所得修一些书籍。”

长孙皇后修了《女则》,武则天对长孙皇后平时十分崇拜,时常以她自居。李治随口问道:“修什么书?可有名字?”

“只是臣妾的想法,大约的名字臣妾也想好了,叫《列女传》、《臣轨》、《官僚新诫》、《乐书》、《少阳正范》,这也是臣妾想为后世子孙留下的一些经验吧。”

“你居然修几本书,恐力有所不及。”

“正是,因此臣妾想恳请陛下允臣妾一件事,让臣妾从左右史与著作郎中,物色一批才学俱佳的文人学士,协助臣妾撰写。”其实不是这样想的,但只是修书嘛,唐朝立国以来,修了不少书籍。以妻子的功劳与地位,还有才学,修几本书倒也合理。再说,妻子十二言冷落如此,也要找一些事,发泄苦闷,散散心。

李治想了一会儿,道:“也好,朕立即下一道诏书。”

……

一开始仅是修书,李治亲自下诏,让朝中一些名气的文学之士,如著作郎元万顷,左史刘祎之等,使之协助皇后撰写《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皆是大部头著作,计达千余卷,其实后面还有,《玄览》及《古今内范》各百卷,《维城典训》、《凤楼新诫》、《孝子列女传》各二十卷,《内范要略》、《乐书要录》各十卷,《百僚新诫》、《兆人本业》各五卷等,但开始,仅是这五本。

为了方便,这些批文人学士被特许从玄武门出入禁中。

李威一听傻眼了,不是历史知识很少,关健没有用心去记,发生了也多少会回想起一些。

听到后,不由低骂道:“靠,这不是鼎鼎大名的北门学士嘛?”

不是所有北门学士人格差的,有的北门学士气节高昂,但这个群体大多数文人墨客,多是堕落了,也成为历史上最无耻文人墨客的一个范例。这些都不是李威所看重的,有几人气节高昂到了能脱俗的地步,大多数皆想飞黄腾达的,如裴矩所言,主贤臣明,主暗臣庸,主暴臣媚。

李威看重的是母亲隐隐又往前迈了一大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女婿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