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女婿小说>历史军事>与南宋同行> 第二百零四章 关于流求科举取士的那点事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零四章 关于流求科举取士的那点事情(2 / 2)

他们可能拥有这个时空最好的野外生存能力,都是专门训练过。

黄祖队长的助手问道:“那些老家伙不偷偷看我们了?”

黄祖队长头也不抬地说:“你看那远处的树枝都不乱动了------他们定又会为报纸的事情吵架去了!”

黄祖队长高兴地发现,自从他把一叠叠报纸白白让那帮子老家伙们看去后,他们就再也不是铁板一块儿了!

他们总是为一则报道或是一篇文章就争论起来,还往往找黄祖队长来论理,最后常以他的判断为正确------因为他才是流求人,还是一个头目呢。

他们首先就为了流求的“科举取士”的方式争论起来。

那是一篇关于流求公务人员录取考试的通知。

他们事先问过黄祖队长,那个就是选拔官员及行政人员的考试------他们理解成开科取士,也不能算错误。

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人才,那些老者们相当支持,这是自从有隋唐以来,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这里简单提一下科举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这个民族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采用过多种方式,选拔其所需要的人才。

夏、商、周采用的是“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其结果是“龙生龙,凤生凤”,平民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与政治几乎无缘。

汉朝以“察举”和“征辟”制取代世袭制,由州、郡地方长官向朝廷举荐人才,经朝廷考察后授其官职,或由皇帝特诏选任官吏。

这自然是历史的一个进步,但由于掌握选官大权的官僚们注重门第,官官相护,徇私舞弊,用人问题仍不能得到很好解决,以至出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等严重问题,出身底层的优秀人才难以被选拔上来。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这在当时多少改变了州、郡地方长官随意左右、受贿营私的状况,选拔出一些比较有才能的人进入仕途。

但中正官到后来完全被世家大族所把持,家世、门第成为评定官员的唯一标准。“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它实际上已成为大地主、豪族势力控制选官的工具。其结果必然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世胄蹑高位,英雄沉下僚”,中小地主只能做些小官,平民百姓均被拒于官场之外。

从隋朝以来的科举制度,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如北宋的吕蒙正自幼遭不幸,被其父将母子二人赶出家门,长期居住在一个山洞里,过着饥寒生活,但他发奋读书,高中状元,极善理政治国,成为宋初名相。又如范仲淹自幼家贫,进士及第后官至宰相,大有作为,享有“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的盛誉。

到了金朝时期,那些女真强盗集团在走向正规化的时候,继承了大宋初期的科举制度------北方的中小知识分子也有了一定的出路,所以,金朝也能维持百年之多,而且还成功地分化了汉人中的知识分子。

事实上,史天择或是张弘范,他们都是金朝的女真强盗集团在正规化后,留给了鞑靼强盗集团的宝贵遗产。

所以,孔家村的老人们相当理解流求岛的所谓“科举取士”行为。

但是,他们对科举的内容争议很大。

大多数老者对流求不以考查四书五经的内容为重表示反感,认为他们只在乎文化的实用性,而不在乎德和大义------

但是也有少数老者认为,流求所取之士,大类农部的农官或是工部的监官,所以偏向于实用性并不为过。

两帮人争论厉害了,就来找黄祖队长评价。(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女婿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