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女婿小说>科幻悬疑>履园丛话> 丛话九 碑帖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丛话九 碑帖(2 / 2)

欧阳书《醴泉铭》,自宋、元、明以来为艺林所重,几至家弦户诵,人人家 有一本。惟椎拓日多,佳本日少,故字多残阙,又经俗工洗凿,满纸模糊,率更 面貌,十不存一矣。少时闻吴门蒋氏有佳本,据唐拓刻之,一字无损,然未见原 拓,不敢信也。惟吾乡秦氏有旧本,千金不易,有秦仲坚者遂取翻刻,以售于人, 谓之秦板。今坊家锦装檀匣,转相售易,所称宋拓者大半皆秦板也。

唐砖塔铭

《砖塔铭》,明末时始出土,石已分为三块,近则愈拓愈坏,又亡去百二十 余字,无全本矣。然得片纸只字,犹珍藏之不置者,因其秀劲有法,在欧、褚之 间,故学者纷纷,遂为名碑,可见古人用笔,一挑一,皆有法度可寻也。撰者 为上官灵芝,其下惟有“敬客书”三字。学者谓敬客当姓王氏,或又以敬客为方 外者。余独不谓然,撰文为上官氏,则敬客亦姓上官无疑,与《李辅光碑》巨雅 书同一例。今吴门重刻有十余本,皆以西纸拓之,以充原刻,可发一笑。

唐郎官石记序

张长史以草书得名,世谓之草圣,惟《郎官石记》是真书,太仓王敬美家有 一本,为天下所无,董思翁尝模入《戏鸿堂帖》者是也。嘉庆乙丑岁,余在京师, 南海叶云谷农部以此见示,后有王济之、元美、敬美诸跋。余为双钩一本藏之。 近日吴门顾湘舟上舍又取双钩重模一碑,立于苏州府学尊经阁下,以存长史旧迹 云。

唐云麾将军李秀碑

李北海书《云麾将军碑》有二,一为李思训,一为李秀,其官同,其姓同也。 《李秀碑》本有六础,明万历初宛平令李荫于署中掘地得之,后为王京兆惟俭取 去,今所存惟二础。康熙中,有宛平令吴涵者移置顺天府文丞相祠中,前人载之 详矣。其有全文者,一藏吴门蒋春皋氏,一藏歙人罗养芝家,相传俱是唐拓,余 犹疑其翻本,殆宋、元物也。嘉庆元年六月,余尝双钩蒋本寄翁覃溪先生,先生 报以诗云:“触暑吴阊蒋迳闲,手模唐拓《李碑》还。心驰六础苔岑合,袖有千 年翠墨斑。想对湖山盟北海,肯随董莫跋张寰(此碑莫廷韩得自张寰,各有手跋)? 《石经》重晤中郎后,扁二邕斋待我颜(梅溪尝手模蔡中郎《石经》,今又模北 海此碑,故余以二邕题其斋扁)。燕山名迹几人知,郭逸钩模复许谁?借问群鸿 戏海意(董文敏曾模入《戏鸿堂帖》),何如衣带过江时(毕涧飞跋,称恽南田 蓄一旧本,尝缝入衣中,以防失坠,云云)?贞珉元气凭君得,落笔精微不我欺。 今日钱君新拓出,重开仙鹤伏灵芝。”越四年,余至京师,毗陵胡蕙麓为宛平令, 即以余所双钩者刻石,署壁仍书李荫旧题,曰古墨斋。蕙麓闻余至,乃置酒招同 先生与法梧门祭酒共观新刻,两公又赋诗见赠,为一时佳话云。

唐滑台新驿记

李少温《滑台新驿记》不载于诸家著录,似碑亡久矣。吴门贝简香氏得一旧 本,有元人吾衍跋语,遂摹之砖板,可以乱真。又《缙云县城隍庙记》有重刻本, 在今常熟县城隍庙戏楼下南向,明嘉靖壬戌年刑曹杞山郑公刻,邑人徐┉有记。

唐麻姑仙坛记

南城县有《麻姑仙坛记》大小二本,今人但知有小字本,而不知大字本为鲁 公原刻。其小字者,则赵明诚所云庆历中一僧所书,黄鲁直犹能道其姓名也。自 欧阳《集古录》称之,咸以为鲁公亲手书,至陆放翁比之羊叔子岘山故事,亦过 矣。试观鲁公书碑,如《多宝塔》、《东方朔画赞》、《郭敬之家庙》、《臧怀 恪》、《中兴颂》、《宋广平》、《元次山》、《元靖先生》、《颜氏家庙》诸 碑,有书大小两本者乎?则永叔所谓愈看愈妙者,不过一时兴会语,不可遂为典 据也。今曾宾谷中丞家有一大字本,尚是旧拓。

唐开成石刻十二经

余家有《开成石经》旧本,其用笔绝类欧阳率更,可备书家一格。《旧唐书》 讥其字体颇乖师法,言其与经文相淆杂,非议其书法也。故顾宁人尤诋之,而不 知原刻残阙,为后人修改补缀,以至鲁鱼莫辨。顾氏未见原刻,但凭修改之本而 驳诘之,误矣。乾隆壬辰岁,毕秋帆先生为陕西巡抚,见诸碑率弃榛莽,瞻顾叹 惜,始议兴修,赖以不坠。第卷帙浩繁,椎拓之难,装池之费,不能家置一部也。 兹记其目录于此:《周易》九卷,计九石;《尚书》十三卷,计十石;《毛诗》 廿卷,计十六石;《周礼》十一卷,计十七石;《仪礼》十七卷,计二十石; 《礼记》廿卷,计三十三石;《春秋左传》三十卷,计六十七石;《春秋公羊传》 十二卷,计十七石;《春秋梁传》十二卷,计十六石;《孝经》一卷,计一石; 《论语》十卷,计七石;《尔雅》三卷,计五石;又《五经》文字、《九经》字 样共十石,每石高七八尺,广三四尺不等,都计六十五万二千五十二字。乾隆国 学《石经》,即仿《开成》旧式也。

四唐碑

毕秋帆先生巡抚陕西时,得唐碑四种,其一为《中大夫守内侍上柱国渤海高 福墓志》(开元十二年),其二为《京兆府美原县尉张昕墓志》(开元廿四年), 其三为《内侍省内常侍孙志廉墓志》(天宝十三载),其四为《游击将军守左卫 马邑郡尚德府折冲都尉左龙武军宿卫上柱国张希古墓志》(天宝十五载)。乾隆 戊申八月,余在先生河南幕府,由黑冈口登舟,乘黄河南下,曾将四碑带回,安 置乐圃之赐闲堂。至嘉庆四年九月,有旨查抄,为钱塘冯鹭亭编修购去,道光六 年又为嘉兴张叔未解元所得,今在新篁里。

唐石幢

吴门碑刻,遭建炎兵火,十不存一,故汉、唐之碑绝少,今所存者惟石幢耳。 其一在西洞庭山包山寺,会昌二年九月僧契元书;又一幢无年月,与前幢东西对 峙;又一幢亦无年月,座上有宋开禧乙丑闰中秋续刻题名;又一幢座上有明僧呆 庵道人法住偈语。按朱长文《墨池编》载有咸通五年于僧翰书在洞庭山者,似即 此中之一也。其二在光福寺前,大中五年五月立;又一幢大中六年十二月立,俱 正书,亦东西对峙。其三在直镇,今元和县所辖,大中八年秋崔涣书,有宋皇 五年重立字样。其四在常熟北山兴福寺,即唐时破山寺也。寺前有二幢,一平 原陆行书,年月剥蚀不可辨,后有女弟子徐十四娘及树幢僧智峰等名;一京兆 全贞书,亦无年月。按钱叔宝《续吴都文粹》云:“破山寺石幢,唐大中间建造, 宋建炎三年己酉八月重立。”偶阅县志,竟以为宋时所建,是前人未之考耳。其 五在常熟梅李镇胭脂墩庵中,上刻乾符五年岁次戊戌七月乙未十四日戊申建,又 一座同勾当弟子许亮李帖代赞各舍三千文云云。计五处,余皆椎拓之。又一幢在 虎丘剑池,显德五年高阳许氏建,则五代周时物矣。

后梁镇东军墙隍庙碑记

乾隆辛亥岁,余在绍兴与修府志,于卧龙山上城隍庙拓得此碑,前载表奏,次列敕旨,最后作记,时在梁开平二年,先武肃王撰文,有官阶甚长。碑以城隍为墙隍,以戊辰为武辰,俱避全忠祖父名也。

后晋吴越文穆王神道碑

先《文穆王神道碑》在今杭州城外玉皇山之阳,墓前三百余步,地名头城门, 玉皇山即龙山也。东坡《表忠观碑》“龙山之阳,岿焉新宫”是也。碑甚丰大, 约高二丈许。龟趺螭首,上有一穿额,题《大晋故天下兵马都元帅守尚书令吴越 国文穆王神道之碑》二十四字,篆书。本文五十行,行九十字,剥蚀过半,今存 者尚有一千八百余字。取家刻全文校之,皆无误。撰文者为丞相和凝,书丹篆额 者则司农卿权令询也。余尝命石工护之,作《护碑图》。碑西南三百余步名玉屏 峰,峰下吴氏墓,茶园之内尚有王子《忠献王神道碑》一座,亦螭首,碑略小。 据《十国春秋》,太常卿张昭撰文,则剥蚀无一字矣。相传为明时太常吴诚、尚 书江澜先后占葬时所毁。乾隆五十八年九月,余始访得之。

吴越僧统慧因普光大师塔铭

是碑在临安功臣山下净度寺桑园中。碑载普光号令因,为武肃王第十九子, 幼通禅理,梁乾化三年出家,住安国罗汉寺,时年十三。梁授法相大师,封安国 罗汉寺主,加两浙僧统。龙德三年,改授吴越僧统,赐号慧因普光大师。宝大元 年八月十三日夜,集众讽经,乃为遗章,申辞王父,圆寂于真身宝塔寺,时年二 十有四。王命归窆于锦里功臣山南,营建塔院。是碑撰书系衔皆磨灭难辨,惟有 “镇东军节度使”六字及文内“业职忝词林”五字。《十国春秋》载皮光业以文 字受知武肃,特赐进士第、秘书郎、右补阙,寻迁两浙观察使;文穆王嗣位,拜 丞相。此碑虽残阙,而词句清丽,其为光业无疑。光业即日休子也。

蜀石经

福州梁林先生为江苏方伯,得孟蜀石经《春秋》残本,正文三百九十五字, 注二百六十七字,计三页,共三十五行,皆昭二年传,《左氏》之第二十卷也。 后有翁覃溪阁学、家竹汀宫詹跋语,考之甚详,定为孟知祥广政中据蜀时所刻。 曾宏父《石刻铺叙》谓为皇元年枢密直学士田况刻,非也。先生既赋诗于后, 复以示余,真古刻中之秘宝云。

马楚铜柱铭

嘉庆四年,楚南苗民既平,有好事者拓得五代时《楚王马殷铜柱铭》至京师 者。铭文为李宏皋所撰,吴任臣《十国春秋》、朱竹《五代史记注》皆引之。 南昌相国为装池巨册,以为至宝。余题其后云:“楚王树国建功多,《铜柱》镌 书继伏波。欲识五溪平复事,誓文墨拓好摩挲。八百年来瘴雨零,行人指点一痕 青。吾家铁券今还守,敢胜溪州柱上铭。”相国见之笑曰:“此的真钱生诗,不 可移易他人。”

宋高宗御书石经

高宗御书石经,在今杭州府学星门内左右两庑,计《周易》、《尚书》、 《毛诗》、《中庸》、《论语》、《孟子》、《左传》七种,仅存八十七石。余 于嘉庆初年尝馆于两浙转运使署,府学即在其西南隅。每当春秋佳日,辄同二三 知己步入学宫,遍观石经及李伯时所画《七十二贤像赞》。曩余仿《熹平石经》 体,书《孝经》、《论语》、《大学》、《中庸》刻石,即于是时始也。案《元 史》载申屠致远为杭州路推官,时有西僧杨琏真伽欲取高宗所书诸经石刻筑浮屠, 赖致远力拒之,则今之仅存者,实致远力也。

宋表忠观碑

苏文忠《表忠观碑》有四,一刻有赵清献官阶九十余字,即《宣和书谱》所 称有张有篆额者,今不存矣;一刻绍兴二十九年岁次己卯三月丙辰朔,曾孙婿左 朝散大夫权书,工部侍郎杨亻契重刊;一刻行书,本字如大指,今在杭州府学, 惟二小石,亦不全;一刻明嘉靖三十九年,杭州府知府陈柯重模,今立在涌金门 外重建表忠观御书堂前右庑,两面刻者是也。其绍兴间所刻者,本在龙山表忠观 旧址,宋末兵兴,观废,遂露立于草莽中。至明正德十二年,巡按御史宋廷佐始 将此碑移入郡庠,后复遗失。本朝乾隆四年,诸暨余懋秉为府学教授,其同年 友赵石函者来视余,忽于斋旁隙地得之,计二石,又缺其下半截,因置名宦祠中, 一时名士如傅玉笥、桑甫、励樊榭、周穆门、丁龙泓诸公俱赋诗以纪其事。至 五十九年八月,余监修表忠观落成,始请诸两浙转运使秦公震钧、杭嘉湖道秦公 瀛、浙江督粮道张公映玑,暨钱塘知县蒋公重耀从郡庠名宦祠移至观中,立于御 书堂之左庑,而以三石柱副之。于时翁覃溪阁学、梁山舟侍讲、阮云台中丞亦各 有诗文以纪其事,俱刻于三石柱之侧,真艺林佳话也。杨文襄一清记云:“表忠 观诸碑十有四,徙于星门北之两偏,疑此两石之外,尚有十余石,不知沦没 何所矣。”案绍兴旧刻所云曾孙婿杨亻契者,即杨和王沂中子,代州崞县人,见 《宋史 杨沂中传》,惟称曾孙婿,殊不可解。据《荣国公忱墓志》,亻契娶荣 国第三女,其系衔尚是右中大夫、充敷文阁待制、提举佑神观。荣国为武肃七世 孙,实是第八代孙婿,何云曾孙婿耶?考古亦无此称呼也。

墨妙亭诗刻

宋孙莘老尝知湖州,汇集汉、唐诸贤名迹石刻于郡斋,署曰墨妙亭。东坡为 作记,并赋诗刻石,中有云:“吴兴太守真好古,购买断缺挥缣缯。龟趺入座螭 隐壁,空斋昼静闻登登。”盖纪实也。《吴兴志》云元人守湖州,粗砂大石皆磨 去,是以汉、唐诸刻无有存者,惟存东坡诗一石而已。后此石亦断缺不全。其一 片嘉靖中王阳明守仁谪龙场驿丞时得之,曾琢为砚,存十二字,见裘文达公曰修 记。一时朝贵俱有诗,蒋心余七古一首尤为绝妙。其一片天启初黄石斋道周得之, 亦琢为砚,存十七字,为吴兴姚玉裁所藏,后归桐乡汪氏,当时如厉樊榭、丁龙 泓、蒋心余诸公亦各有诗纪之,载吾友张芑堂征君《金石契》中。余幼时犹见拓 本,今《戏鸿堂帖》所刻全篇,是思翁取旧刻重摹,非真迹入石也。

宋刻

古有碑无帖,隋开皇时尝以王右军《兰亭》模于石版,其墨本犹在人间。唐 太宗既得《兰亭》真迹,命供奉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四人各钩拓数本, 分赐皇太子、诸王、近臣,而一时能书者如欧、褚诸公皆临拓相尚。又《乐毅论》 相传为右军亲手书刻者,其余皆纸素。所传太宗裒集二王墨迹,惟《乐毅论》为 石本,当为刻帖之始。自贺季真手模右军书十卷为《澄清堂帖》以开其端,至南 唐升元二年,李先主又出秘府所藏右军真迹,刻为四卷,为《升元帖》,则刻帖 成部者,实南唐始也。宋太宗削平诸镇,四方图籍悉输内府,江南文物素盛,藏 蓄前代遗墨尤多,至太宗淳化三年壬辰,有诏命翰林侍书学士王著钩模三代、秦、 汉、魏、晋、六朝、唐人诸名迹,汇刻为《淳化阁帖》,又有《秘阁前帖》,然 大半皆仿书,或唐人双钩,随意集成,未必尽是真迹也。米元章、黄长睿辨之甚 悉。自此之后,法帖盛行。仁宗庆历五年乙酉,僧慧超与希白临模诸帖,刻石长 沙,谓之《长沙帖》。皇中,庐陵萧太傅汝器与其弟汝智相继宰和州之含山, 得刘楚公丞相《被赐阁帖》,重模载以归庐陵,谓之《庐陵帖》。哲宗元五年, 秘书省邓洵武、孙谔等请旨,乞以《淳化阁》所未备,取前代遗墨刻之,至建中 靖国元年毕工,历十二年而成,凡费缗钱一百十五万,是为《秘阁帖》十卷。元 七年壬申,刘次庄得吕和卿阁本临模为《戏鱼堂帖》,有释文十卷,因刻于清 江,又名之曰《清江帖》。是年,又有诏旨以《淳化》、《秘阁》二帖未有之迹 入石,为《秘阁续帖》十卷,实居《长沙》、《庐陵》、《清江》三刻之后。大 观初,徽宗以《淳化阁帖》漫漶,且王著标题率多舛错,有诏出内府所藏真迹, 命龙大渊等更定次序,又命丞相蔡京重题,名《大观帖》,又增入《十七帖》、 《书谱》并他帖总二十卷,因刻石于太清楼下,为《大观太清楼帖》。三年己丑, 汝州守谷阳王き又采集晋、唐、五代名人书刻石,置于郡斋之坐啸堂,每段皆刻 汝州印记,谓之《汝州帖》。会稽有翻本,黄长睿深讥其谬。又驸马都尉潘师旦 所刻之《绛州帖》,刘楚公丞相所刻之《潭州帖》,今人谓之《绛帖》、《潭帖》 是也。又黄山谷所刻之《临江帖》,山谷自有释文刻于后。绍兴初,有《国子帖》, 又《米帖》。绍兴十一年辛酉,郡守张斛集《秘阁》、《潭》、《汝》、《临江》 诸帖,参校而成为《武陵帖》,又《鼎帖》亦张斛所摹。绍兴十四年甲子六月, 九江郡守林师说为镌薛尚功《钟鼎疑识帖》,后郡守谯令宪又别镌王右军之《十 七帖》,置于庾楼,淳熙十二年修,内史奉旨,又翻刻《淳化秘阁帖》,谓之前 帖。又集王右军《乐毅论》不全本,与《黄庭经》起,及唐明皇、欧阳询、褚庭 诲、孙思邈、狄仁杰、张旭、颜真卿、李阳冰、李德裕、毕П、李商隐、李白、 胡英、李邕、白居易等书,共为六卷,每一卷后俱有淳熙十二年三月十九日奉圣 旨模勒上石字样,谓之《秘阁续帖》。绍熙、庆元之间,太师平原郡王韩胄刻 《阅古堂帖》;开禧二年以罪死,籍没其家,石入内府,改名《群玉堂帖》,计 十卷。他如吴云壑之《玉麟堂帖》,岳倦翁之《宝真斋法书》,秦子明之《黔江 帖》,武冈军重模之《武冈帖》,前后总二十卷。湖州张氏之《乌镇帖》,福州 所刻之《福清帖》,沣阳所刻之《沣阳帖》,上蔡所模之《蔡州帖》,彭州所刻 之《彭州帖》,山阴陆放翁之《荔枝楼帖》,新昌石熙明又模汉《熹平石经》残 字以及《黄庭》、《乐毅》、《曹娥像赞》并欧、虞、褚、颜小楷,谓之《越州 石氏本》。嘉熙、淳之间,曾宏父所刻之《凤墅帖》及《续帖》,前后共四十 册,置吉州凤山书院,七年乃成。云《凤墅》者,刻于庐陵郡之凤山别墅,故名 也。曾又刻有《画帖》、《时贤题咏帖》、宋宣献之《赐书堂帖》、庐江李氏之 《甲秀堂帖》、曹尚书彦约之《星凤楼帖》、王曼庆之《百一帖》、曹之格之 《宝晋斋帖》、贾似道之《世彩堂帖》、太平府学之《姑熟帖》。嘉定间刘元刚 集颜鲁公诸书为《忠孝堂帖》,又留忠宣与曾无玷三帖。又宋人集诸家法书刻石 为《博古堂帖》,又《英光堂帖》,大半皆以《淳化》、《大观》为祖本而递增 递改者。亦有采集诸名家法书在诸帖之外者,亦有专刻一家者。凡此之类,皆谓 之宋刻。其中优劣之各殊,椎拓之先后,真伪之混淆无序,纸墨之浓淡不同,未 可同日而语也。

明刻

有元八十余年中,无刻帖者,虽如赵松雪之工书,亦惟究心二王,于有唐一 代除褚中令、李北海外,似无当于意,临模亦鲜。即虞伯生、鲜于伯机、邓善之、 柯丹邱、张伯雨辈善于赏鉴,亦未闻刻帖成大部者。明洪武初,有泉州府知府常 性始以《阁帖》祖本重刻之为《泉州帖》。周宪王为世子时,又以《阁帖》为主, 而参之以《秘阁帖》,又增入宋、元人书,为《东书堂帖》。晋靖王为世子时, 又以《阁帖》、《大观》、《宝晋》为主,而益以所藏,刻为《宝贤堂帖》。肃 王又翻刻《淳化阁帖》旧本,谓之《肃府本》。成化间,长洲文征仲父子刻《停 云馆帖》,章简甫再模之,今谓之章板,校原刻略瘦。嘉靖中,锡山华东沙刻 《真赏斋帖》。章简甫又刻《墨池堂帖》,歙县吴用卿刻《余清斋帖》。天、崇 间,华亭董思翁刻《戏鸿堂帖》;金坛王太史肯堂刻《郁冈斋帖》;宜兴蒋一先 刻《净云枝帖》;云间陈眉公聚集苏文忠书,刻《晚香堂帖》,又集米元章书, 刻《来仪堂帖》;莆阳宋比玉集临蔡君谟书,为《古香斋帖》;汉阳太守孙克宏 刻《东皋草堂帖》。崇祯庚辰,陆起龙又刻《片玉堂词翰》十二册,皆陆深书。 莫方伯如忠及其子云卿刻《崇兰馆帖》。云间顾从义曾翻刻《淳化阁帖》十卷, 上海潘氏亦曾翻刻《淳化阁帖》十卷。明末潘允端又刻《兰亭松雪十八跋》,后 周东山又翻刻之。又曾见有《国朝名人书》十二卷,皆有明一代之人,不记何人 所刻也。海宁陈氏刻《玉烟堂帖》二十四卷,又《渤海藏真帖》八卷,又取思翁 最得意书为《小玉烟堂帖》四卷,《莲华经》七卷;他如《铜龙馆帖》、《大来 堂帖》、《来仲楼帖》、《鹪鹩馆帖》,以及《汲古堂帖》、《董氏家藏帖》、 《宝鼎斋帖》、《清晖阁帖》,皆思翁一手书也。

本朝帖

本朝康熙中,有旨将内府所藏旧人墨迹,远自晋、唐以迄本朝,编次模刻, 题曰《懋勤殿法帖》二十八卷。雍正中,刻有《御书法帖》四卷。乾隆中,奉旨 刻《三希堂法帖》二十八卷,又《墨妙轩法帖》二十卷,又《八柱兰亭帖》四卷。 嘉庆九年,谕内阁命成亲王刻《诒晋斋石刻》四卷;十年,又命户部侍郎刘之 刻其叔父相国刘墉书,名曰《清爱堂石刻》四卷,又成亲王自刻所藏晋、唐、宋、 元旧迹为《诒晋斋模古帖》十卷。按本朝刻帖尤多于前代,涿州冯相国之《快雪 堂帖》,刻始于崇祯末年,至本朝顺治初尚未刻完,遂以行世,故仅有五卷,而 题头亦未全也。自是以后,真定梁蕉林相国刻有《秋碧堂帖》八卷,王孟津相国 有《拟山园帖》,华亭沈氏有《落纸云烟帖》,又《赐金堂帖》,陈香泉太守有 《予宁堂帖》,虞山蒋相国子名洲为山东巡抚时,刻有《敬一堂帖》二十四卷, 丹徒笪解元重光刻有《东书堂帖》四卷,江西曾观察恒德刻有《滋蕙堂帖》十卷, 扬州江氏有《泼墨斋帖》,唐氏有《秀飧轩帖》,曲阜孔氏有《宝鼎斋帖》,孔 舍人继涑刻有《玉虹楼鉴真帖》十六卷,又取张文敏照平生所为书曰《玉虹楼帖》 十六卷,舍人孙昭薰刻舍人手书为《隐墨斋帖》十卷,长白鄂公西林为陕西巡抚 时,刻有《环香堂帖》,嘉兴唐作梅大令刻有《绿蓑山庄帖》,大兴李味庄观察 刻有《平远山房帖》,南周侍郎於礼刻有《春雨楼帖》,阳湖孙渊如观察刻有 《平津馆帖》,吾乡秦蓉庄都转刻有《寄畅园帖》,嘉善谢若农编修刻有《望云 楼帖》,吴县谢氏刻有《禊兰堂帖》,钱塘金氏刻有《清啸阁帖》,南海叶氏刻 有《贞隐园帖》,扬州鲍氏刻有《安素轩帖》。近昆山孙少迂刻《寿石斋帖》, 蜀中卓海帆刻《快霁堂帖》。余与盛松云员外先刻有《诒晋斋帖》四集十六卷, 皆诒晋斋主人书也。

伪法帖

吴中既有伪书画,又造伪法帖,谓之充头货。旧有《含翠亭》伪帖,以宣城 梅鼎祚《真娘墓诗》为米南宫诗,后有“元丰壬辰米芾书”字样。考元丰纪元始 戊午,终,乙丑,而无壬辰,其为伪迹可知矣。更有奇者,买得翻板《绛帖》一 部,将每卷头尾两张重刻年月,以新纸染色拓之,充作宋刻,凡五部,一曰《绛 帖》,即原刻也,二曰《星凤楼帖》,三曰《戏鱼堂帖》,四曰《鼎帖》,五曰 《潭帖》。各省碑客买者纷纷,其价甚贱,不过每部千文而已,遂取旧锦装池, 外加檀匣,取收藏家图章如项墨林、高江村之类印于帖上,以为真宋拓。而官场 豪富之家不知真伪,竟以厚值购之,其价不一,有数十金者,有百余金者,有至 三五百金者,总视装潢之华美,以分帖之高下,其实皆伪本也。嘉庆初年,有旌 德姚东樵者,目不识丁,而开清华斋法帖店,辄摘取旧碑帖,假作宋、元、明人 题跋,半石半木,汇集而成,其名曰《因宜堂法帖》八卷、《唐宋八大家帖》八 卷、《晚香堂》十卷、《白云居米帖》十卷,皆伪造年月姓名,拆来拆去,充旧 法帖,遍行海内,且有行日本、琉球者,尤可嗤鄙。

论刻帖

张怀《书断》云:“楷者,法也,式也,后世以为楷法者也。”余亦曰: “楷者,法也,式也,后世以为法帖者也。”近世刻帖者不明此意,但以古人墨 迹,无论可法不可法,辄刻之帖中以为备,则非法帖矣。如岳忠武、文信国,以 功显,以忠著,非书家也;王荆公、陆放翁,以文传,以诗名,非书家也;藏其 墨迹可也,刻诸法帖不可也。近有某君刻国朝名人尺牍成大部者,费至数千金, 殊觉无谓。大凡前人手札,皆率意为之,非如二王真迹之字字可法也。其中有大 家书,有名家书,有托名书,有同名书,又有并不善书而随手属笔者,亦有他人 代书者,未必字字可法,而刻诸石,其可乎哉?是不知《书断》之所谓法帖者也。

家刻

余生平无所嗜好,最喜阅古法帖,而又喜看古人墨迹,见有佳札,辄为双钩 入石,以存古人面目,亦如戴安道总角刻碑,似有来因也。乾隆五十三四年间, 始出门负米,初为毕秋帆尚书刻《经训堂帖》十二卷,又自临汉碑数种,刻《攀 云阁帖》二册,便为海内风行。嘉庆四年己未,游京师,钩刻成亲王法书为《诒 晋斋帖》四卷;十年乙丑,复至京师,又增益二集、三集、四集,共十六卷,又 得成王书一鳞片爪,集成小册,为《诒晋斋巾箱帖》四卷。是年七月,仁宗皇帝 有旨命吏部右侍郎刘之刻其叔父文清公墉平生所为书,余时在京师,为之钩勒, 名曰《清爱堂石刻》四卷,十一年夏五月刻成进上。十三年戊辰,为长白铁冶亭 宫保刻《惟清斋帖》四卷。是年,余始命两儿曰奇、曰祥将余历年所临汉碑五十 余种模刻,名曰《攀云阁帖》。十四年己巳秋七月,为相国英煦斋先生钩刻《松 雪斋帖》六卷,十五年庚午五月成。十六年辛未,自取唐、宋、元三代墨迹或旧 拓本,择其尤者,辄为模刻,命曰《小清秘阁帖》十二卷,十七年壬申七月成。 十八年癸酉,为云间沈绮云司马刻《小楷集珍帖》八卷。十九年甲戌冬,山居多 暇,偶取蔡君谟诸书帖刻为四卷,曰《福州帖》,以寄汪稼门制府及王南陔中丞, 时二公俱镇闽中为督、抚也。二十年乙亥,自刻《写经堂帖》,起于钟、王,终 于松雪,凡八卷。是年秋八月,为韩城师禹门太守刻《秦邮帖》四卷,皆取苏东 坡、黄山谷、米元章、秦少游诸公书,而殿以松雪、华亭二家。时太守正摄篆秦 邮。是年,萧山施秋水少府曾以余所临汉、魏隶书大小数十种刻成四卷,曰《问 经堂帖》。二十一年丙子,南城黄两峰嵋为昭文令,介余选集山谷大小行书六册, 曰《黄文节公帖》,盖蔡、苏、米三家各有专刻,而文节无之耳。二十二年丁丑, 婺源齐梅麓太守彦槐令吾邑,偶见前英相国所刻《松雪斋帖》而爱之,视相国所 未备者,又续刻《松雪斋帖》六卷。是年冬,钟祥彭毓圃志杰为乌程令,余为刻 《吴兴帖》六卷赠之。二十三年戊寅,又自刻《述德堂帖》,自唐人临本《黄庭》、 颜鲁公《竹山连句》,及宋四家、赵荣禄、俞紫芝、张伯雨、吴仲圭、郭天锡、 倪云林等书,合而为一,计八卷,以续《写经堂帖》之后。是年九月,《攀云阁 帖》刻成,计十六卷。二十四年己卯孟冬,为长白斌笠耕观察取赵、董两文敏墨 迹,刻为《抱冲斋帖》十二卷,其明年三月告成。道光元年辛巳、二年壬午两年 之内,为歙县鲍让斋观察刻余向所缩临唐代诸碑三十二册,至四年而始成。是时 仪征巴朴园宿昆仲索视余所刻诸帖,余因检得六十四石赠之,藏之朴园壁间, 命曰《朴园藏帖》八卷。次儿曰祥所刻《枕中帖》四卷亦以是时成焉。七年丁亥, 为嘉善周又山观察刻其尊甫山茨先生遗墨大小楷行草书六册,为《仁本堂墨刻》。 八年戊子,为肤施张河帅芥航先生刻文与可、苏东坡画竹题跋,计两大册,分装 四卷,曰《澄鉴堂石刻》。是年,又自刻《学古有获之斋帖》四卷,自钟鼎款识 并周、秦、两汉、魏、晋、六朝以及有唐一代诸书,各摹数字,略备体格,本为 课孙而刻,亦以便初学观览,为书法之源流也。其余所模刻者尚多,有古碣,有 今碑,有墓志传诔,有诗刻题名,如《秦会稽刻石》与《碣石门刻石》、《泰山》、 《琅邪》、《之罘》、《东观》诸刻石,《汉熹平石经》残字,《郭有道》、 《陈仲弓》、《杨伯起》、《曹娥》诸碑,及缩本汉碑、《定武兰亭》、褚模 《兰亭》旧本、《乐毅论》、《九成宫》、《醴泉铭》、《砖塔铭》、孙过庭 《书谱》之类,不可枚举,俱别载《写经楼金石刻目录》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女婿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