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序文 Preface(1 / 1)

有时候,我们感觉想要放弃了。“索性,干脆豁出去了吧!”有时候,我们感觉天都要塌了。“怎么办呢?这下如何是好呢?”有时候,我们感觉真的好抓狂。有时候,我们感觉快要经不起眼前的诱惑了。每当这些感觉来袭的时候,正是我们心灵最脆弱的时候,也是我们身处逆境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能吟诵一下本书所收录的经典篇章,相信字字珠玑的语录能帮助您穿越沼泽,渡过难关。句句简练至极,而句句又深入人心,赐予您无穷的勇气和力量。让您重新找回那个新鲜欲滴的自己,让您以一个全新的姿态从头再来。来自佛陀的语录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同样,本书的制作意图也非常简单。读者在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无论从哪一页开始翻阅,来自佛陀的教诲都会句句直达您的内心深处,给您带来无限的正能量。有时能给您的心灵带来勇气,有时能让您的心灵沉静,有时能让您豁然开朗,有时能让您告别纠结,收获内心的安宁,有时能让您怒气顿消——这些心灵治愈的效果正是我们编译此书的目的所在。因此,如果您抱着追求“学问的意义”“深度”以及“学习”的目的来翻阅本书的话,那您可能就要失望了。来自佛陀的教诲是要用心去体会的,请您抱着一颗虚怀若谷的赤子之心,不带一丝杂念地去诵读这些章节,相信您一定会有所收获。因为这些语录里的每一句话都是没有任何影射、非常简练的。如果带着一种非常复杂的功利心去翻看,可能就会一无所获。而当您沉静下来以一颗纯净的心来翻阅这些章节时,您会发现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动、不同的领悟,您会对本书爱不释手。因为这里的每一句话都会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您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哪怕仅仅是吟诵本身都有可能读出独特的韵味。本书中所收录的经典语录都是在佛陀释迦牟尼所生活的古印度时代,由他的嫡系弟子们通过背诵代代相传下来的。语言浅显,无论是高中生还是大叔大妈们,都能看得懂。编译者对于一部分自己喜欢的语句还做了“意译”的处理,甚至对于整体的语言风格,都尽量做到能让每个年龄层的读者朗朗上口。这些语录当然也包含了一些听者的话。比如佛陀的弟子阿难陀等,很多佛陀的追随者,他们与佛陀之间的对话都有在本书中收录。原本很多地方都应该标注,如“阿难陀”“阿图拉”“萨利普陀”“奇萨古塔米”等佛陀弟子的名字,表明这些是他们说的话。不过,为了避免读者误以为这些弟子说的话与自己无关就跳过去不读,所有这些地方全部都用“你”,也就是第二人称的方式统一称呼。因为编译者试图创造一种读者与佛陀对话的氛围。关于佛陀语录的选定,编译者从大量的古籍经典中,特别选取了以短小精悍见长的语录宝库《小部经典》中所收录的《法句经》和《经集》,同时也从一些相对比较长篇的经典,比如《中部经典》《长部经典》《相应部经典》《增支部经典》等古籍中选取了部分语录。这些语录几乎都是佛陀释迦牟尼向他的嫡系弟子以及出家修行者们传道的内容。如果直接将原文生硬地直译过来的话,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现代人来说,可能太难懂了,很多内容感觉会不太容易接受。为了更好地让这些经典语录以一种更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在现代读者面前,在保留语录核心精髓的前提下,编译者对原文进行了大胆的删减,并融入了编译者自身的理解,甚至有些地方还做了替换调整处理。所以,这是源于经典同时超越经典的编译。日文版在编译过程中,参照了古印度和“摩揭陀”(magadha,为古印度时代的奴隶制城邦)的方言巴利语的原文,同时参照了英文版和昭和初期出版的日文版《南传大藏经》,还参考了岩波文库所收录的中村元氏等人的译著。关于本书的结构,日文版编译者根据个人的喜好选取了190个篇目,大致分为12个不同种类的主题。从第1章到第12章,前半部分章节的内容安排得相对比较轻松,可以对照日常的一些心绪、小波动来进行翻阅。现代社会,人心烦扰,尤其是各种“怒气”,就像毒素一样能在瞬间破坏我们的幸福感。在开篇第1章,安排的就是关于如何消除怒气的语录。倒不是说必须要从第1章开始读起,但可以把第1章中的文字当作清洗“怒气”之毒的清流,洗涤您的心灵。反之,后半部分越往后越是安排了一些有别于一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挑战常识的内容。我想说,有的时候适当地挑战一下常识(以及常识名义下的“洗脑”),能清除我们心灵的污垢,让我们的心灵重新变得清澈纯净。比如说,本书的最后一章,收集了佛陀释迦牟尼有关“死亡”的语录。我们人类作为一种生物,体内的dna原本就含有一种物质,本能地希望“一切都能好好地一直活下去”。“想更好地活着,想更好地享受”,这是我们内心深处“常识”性的欲望,在这种本能欲望的支配下,我们会无意识地对妨碍我们自身生存利益的人和事不断地发起攻击。这就是人作为生物的一种本能。“不管怎样都要活下去,不管怎样都要享受生活”,面对来自dna的这一指令,如果能直面“我总归是要死的”这一严肃的真理,就能对浅薄的求生本能起到一种解毒剂的作用。当您将“人之必死”的观念铭刻在心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削弱来自dna的本能支配力,就不会再一味地为了生存不断从他人手里剥夺利益并从中获得快感。只有做到这点,我们的心灵才会不再像马车那样只会被迫地在马鞭的驱使下前进,而能重新获得自由。也只有做到这点,我们才能真正找到踏实和安心的感觉,才能重新发现身边的小幸福。在这个论述如何直面死亡的章节末尾,加入了长部经典《大般涅槃经》中,佛陀释迦牟尼在80岁时,也正是他自身准备迎接死亡之际所留下的语录。最后的结尾,作为压轴,编译了佛陀释迦牟尼给他的弟子们留下的遗言。佛陀原名乔达摩·悉达多。他是释迦族的王子,所以也被尊称为释迦和释尊。本书末尾编译的内容正是佛陀释迦牟尼作为一个人,在临死之际留下的话。其他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中编译的《经集》等古籍,有些地方对佛陀过于神化,很多语句看起来好像是要把佛陀当作教祖来祭拜。类似的表现方式其实是有一部分人有意要在“佛教”这一组织集团中制造一个权威,是佛陀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伪造的,所以类似这样的鼓吹个人崇拜和神化佛陀的内容,本书都进行了删减。佛陀生前一直告诫他的弟子们:“千万不要过于依赖我,要根据你们自身的感觉来体会和判断。”如果真的是要忠诚于佛陀的话,那么重要的就不是如何去祭拜他,而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去体会他的教诲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崇拜对方并不等于把对方当作依赖的对象,只要把佛陀当作2500年前曾经来过这个世上的一位老师就好了。临济禅师曾经说过:“既不礼佛也不拜祖。”他的意思就是说要把心中那个想要崇拜佛陀的脆弱的自己消灭掉。印度那片土地,有着火辣辣的阳光和严酷的生活环境。那个国家,不仅是佛陀的诞生地,自古以来数学和化学的研究也都很发达。严酷的环境却培育了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佛陀之所以能留下这么多极富哲理又深谙心理学原理的语录,可能也和印度强烈的阳光以及有助于培育逻辑思维的风土环境有关。相比之下,日本人比较冲动、感性,表现出喜欢安稳、保守的倾向。这种国民气质正是日本人容易患得患失、魂不守舍的元凶。将这种日式的潮湿心态放在古印度智慧的阳光下晾晒一下吧,畅畅快快地给心灵通通风,一定可以降低心灵的湿度,重新找到干爽舒适的感觉。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轻柔地打开各自的心扉,一起走进与佛陀对话的世界吧。小池龙之介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女婿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