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女婿小说>都市言情>儿时的江湖> 第三章 桃源美地 小村那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章 桃源美地 小村那达(2 / 2)

“又比如....”

从他的故事中,我可以想象的出,一个垦荒的汉子,在烈日炎炎的中午,躲在五棵高耸的大白杨的阴凉之下,心中颇为喜欢,心意一定,就这吧,不再走了,自此带着老婆孩子安定下来,定村名为五棵树。

而四棵树、三棵树、两颗树村,并不是因为村口大白杨的数量,而是由于五棵树村的先入为主,更便于地理位置的标记,纯粹好记、实用,顺序分配,随之而来就得有四、三、二,而一棵树显得太荒凉了些吧?怎么办呢?就叫大棵树村吧。

还比如,山东窝坊,起初到来的都是山东的相亲,最开始拓荒的时候是没有房子住的,大家只能搭窝棚,所以取名为山东窝棚,后来条件好了,大伙闲“棚”字太草,好记不好听,方圆几里的姑娘尚嫌这名字土,再远一点的姑娘呢,一听名字,第一直觉,就是穷!说媒拉纤的,纵然巧舌如簧的能把那村描绘成辽东镇,她们都不愿意嫁过来,非得描绘成帝都一般,她们才肯过来看上一眼。

遂,大家伙一商量,改“棚”名为“坊”,取义多商铺、地富裕,那外家姑娘一听名字,就打算来逛上一逛。不得不佩服老人们对女性需求的精准把握:无论古往今来,逛街都是女人的一大要务。可姑娘们一来便知,村里只有一家杂货铺、一家做豆腐的、一家磨面的,还有一间铁匠铺,瞬间逛完,最稀罕的成衣、皮货、丝袜等洋货则需要心仪的对象去镇里买,尽管颇有上当的感觉不是?但关键是,人家姑娘来了,小伙子们的机会也来了!说不定还就真成了!

而三义堂村,不得不提一下这个有深意的地名,此地离那达村不远。年代久远,民间传来是两个版本,一说儿是以最先到达村子的那个汉子的名称命名的,一个叫唐三义的汉子,老舅姥爷(老:排行老么的通俗叫法)坚持这个。

另一说儿是当年山东境内反对日本鬼子,一个响马开立香堂的名字,后辗转到此。大舅爷认定这个才是正统,不仅仅是因为偏执的个性,而是他有着对此观点更直接有利的支撑:此地善器,铁器、农具还有刀具。

当年铁匠铺据说就开了三家,前里八村的铁匠、手艺人不是出自那达村,就是来自三义堂。

二是因为他特有的记忆,他说:“我听大人说起过,三义堂刚开村的时候,那掌柜的来过咱们这,一进门就递帖子,像拜山头似的。

你的高祖接见的他,那人大个,大嗓门,瓜皮帽,绰号叫二爷什么的,一身黑衣,豪爽但也颇有匪气,进院的时候,狗都没叫。

当见到您的高祖,二爷突然又谦卑了起来,说是当年有眼不识真豪杰云云。说起你的高祖,他手艺好,武艺精、干活好把式,做人更是没得说。

看样子,他两人早就认识,想当年村里没少接济他们粮食。二村本是同根,领头的又是旧识,婚丧嫁娶的,这么一来二去,关系是相当不错的。”

而村名“那达”的由来,是最先开荒到此的先人们,闷了几袋烟后取来的,这是最先的民主决议的成果之一。

那达,意为“那个渴望并最终到达的地方”,以“达”字来纪念他们的家乡,一个坐落在远方的普通屯子,那是先辈的故土、他们的根,更以此纪念曾经的父老乡亲、并肩战斗的兄弟们和一路走来的艰辛及不易……

小村那达的历史并不长,到大亮他们出生的时候,也刚刚满了80年,但却足够沧桑。

小村中历史家族,以大亮家即王家最具代表性。

王家,哲里木盟(哲里木系蒙古语,意为马鞍吊带,因清代内札萨克十旗会盟于哲里木山而得名,简称哲盟)辽东镇那达乡那达村的开村五大元老家族之一,前三代男丁不多,但威望很高,加之与其他家族联姻,盘根错节,也算是当地一呼百应的望族。

直到20世纪中叶,老爷子积极响应人多力量大的国家政策,子孙才渐渐繁茂起来,但好景不长,很快到了20世纪末,镇里又提出了少生孩子多种树的光荣标语,但根基已定,脉络已清,暂不影响家中添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女婿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