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女婿小说>科幻悬疑>乐府传声> 第二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章(2 / 2)

去声唱法

今北曲之最失传者,其唱去声尽若平声。盖北曲本无入声,若并去声而无之,则只 有两声矣。夫两声岂能成调耶?况北曲之所以别于南曲者,全在去声。南之唱去,以揭 高为主,北之唱去,不必尽高,惟还其字面十分透足而已。笛中出一凡字合曲者,惟去 声为多。如唱冻字,则曰冻红翁,唱问字,则曰问恒恩,唱秀字,则曰秀喉沤,长腔则 如此三腔,短腔则去第三腔,再短则念完本字即收,总不可先带平腔。盖去声本从上声 转来,一著平腔,便不能复振,始终如平声矣。非若上声之本从平声转出,可以先似平 声,转到上声也。譬如四时从春转夏则可,从春转秋则不可,此自然之理也。况去声最 有力,北音尚劲,去声真确,则曲声亦劲而有力,此最大关系也。今之所以唱去声似平 声者,何也?自南曲盛行,曲尚柔靡,声口已惯,不能转劲,又去声唱法,颇须用力, 不若平读之可以随口念过,一则循习使然,一则偷气就易,又久无审音者为之整顿,遂 使去声尽亡,北音绝响,最可慨也!

乐府传声之入声派三声法、入声读法 入声派三声法

北曲无入声,将入声派入三声,盖以北人言语,本无入声,故唱曲亦无入声也。然 必分派入三声者,何也?北曲之妙,全在于此。盖入声本不可唱,唱而引长其声,即是 平声,南曲唱入声无长腔,出字即止,其间有引长其声者,皆平声也。何也?南曲唱法 ,以和顺为主,出声拖腔之后,皆近平声,不必四声凿凿,故可稍为假借。惟北曲则平 自平,上自上,去自去,字字清真,出声、过声、收声,分毫不可宽假,故唱入声,亦 必审其字势,该近何声,及可读何声,派定唱法,出声之际,历历分明,亦如三声之本 音不可移易,然后唱者有所执持,听者分明辨别,非若南曲之皆似平声,无相径庭也。 故观派入三声之法,则北曲之出字清真,益可徵据,此探微之论也。至派入三声异同之 法,又别有论。

入声读法

北曲皆遵《中州音韵》,其平上去三声,皆与《唐韵》及《洪武正韵》等相同,其 有异者,百中之一耳。其五音四呼,亦不相远,若入声之字皆派入三声,竟有大相径庭 ,全非其字者。何也?盖三声多连合一贯,独至入声而别,有有三声而无入声之字,亦 有有入声而无三声之字。今北曲无入声之唱,尽将入声唱作三声,而三声中无此字,则 不得不另作一声矣。如曲字,本邱六切,若本音之平声,则邱都切,是有声无字矣,故 变而作区。乐字,本卢各切,若本音之平声,则卢沙切,亦有声无字矣,故变而作劳。 其余如:削之为宵,鹤之为浩,不一而足。自六经子史皆同,不独《中州音韵》为然也 。惟古韵从无此读法,而五音四呼又不通者,此乃当时之土音,则不妨或从古音,或从 今音,不必悉遵其读也。又其派入三声,有一定之法,与古音亦稍殊。如鹿字,《中州 韵》作去声音露,古音露,亦音卢,出字《中州韵》作上声音杵,古音作平声,则赤知 切,作去声,则赤至切,三声多有通融之处。盖入之读作三声者,缘古人有韵之文,皆 以长言咏叹出之,其声一长,则入声之字自然归入三声,此声音之理,非人所能强也。 故古人有此读法者,三声原可通用,不必尽从《中州韵》;如从无此音者,则不可自我 乱之,恐人之难辨也。试从古音,一一考之,则入声派入三声之故可明,而三代已前之 歌法,亦可推测而知矣。

乐府传声之归韵、收声、交代 归韵

唱曲能令人字字可辨,不但平上去入四声准,开齐撮合四呼清而已。四声四呼,止 能于出声之时,分别字头,使人明晓,至出字之后,引长其声,即属公共之响,况有丝 竹一和,尤易混入。譬如箫管之音,虽极天下之良工,吹得音调明亮者,只能分别工尺 ,令听者一聆而知其为何调,断不能吹出字面,使听者知其何字也。盖箫管止有工尺, 无字面,此人声之所以可贵也。四声四呼清,则出口之字面已正,而不知归韵之法,则 引长之字面,仍与箫管同,故尤以归韵为第一。归韵之法如何?如东钟字,则使其声出 喉中,气从上腭鼻窍中过,令其声半入鼻中,半出口外,则东钟归韵矣。江阳,则声从 两颐中出,舌根用力,渐开其口,使其声朗朗如叩金器,则江阳归韵矣。支思,则声从 齿缝中出,而收细其喉,徐放其气,切勿令上下齿牙相远,则支思归韵矣。能归韵,则 虽十转百转,而本音始终一线,听者即从出字之后,骤聆其音,亦凿凿然知为某字也。 况字真则义理切实,所谈何事,所说何人,悲欢喜怒,神情毕出;若字不清,则音调虽 和,而动人不易,譬如禽兽之悲鸣喜舞,虽情有可相通,终与人类不能亲切相感也。但 人之喉咙,灵顽不一,灵者,则各韵自能分出各韵之音;顽者一味响亮,不能凿凿分别 ,即字面不差,而一放则不甚相远,又有几韵能分,几韵不能分,各因其声之所近,以 为优劣。若十九韵,俱能分者绝少。此又得之天分,非人力所能强也。

收声

天下知出声之法为最重,而不知收声之法为尤重。盖出一字,而四呼四声五音无误 ,则其字已的确可辨,犹人所易知而易能也。惟收声之法,则不但当审之极清,尤必守 之有力。自出声之后,其口法一定,则过腔转腔,音虽数折,而口之形与声所从出之气 ,俱不可分毫移动。盖声虽同出于喉,而所着力之处,在口中各有地位,字字不同。如 开口之喉音,其声始终从喉着力,其口始终开而不合;闭口之舌音,其声始终从舌着力 ,其口始终闭而不开。其余字字皆然,斯已难矣。至收足之时尤难,盖方声之放时,气 足而声纵,尚可把定,至收末之时,则本字之气将尽,而他字之音将发,势必再换口诀 ,略一放松,而咿呀呜咿之声随之,不知收入何宫矣。故收声之时,尤必加意扣住,如 写字之法,每笔必有结束,越到结束之处,越有精神,越有顿挫,则不但本字清真,即 下字之头,亦得另起峰峦,益绝分明透露,此古法之所极重,而唱家之所易忽,不得不 力为剖明者也。然亦有二等焉:一则当重顿,一则当轻勒。重顿者,煞字煞句,到此崭 然划断,此易晓也。轻勒者,过文连句,到此委婉脱卸,此难晓也。盖重者其声浊而方 ,轻者其声清而圆,其界限之分明则一,能知此则收声之法,思过半矣。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女婿小说